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铁轨片里的 "工科密码"—— 百团大战遗址行的心得

当鞋底碾过狮脑山战役遗址的碎石,指尖蹭过岩壁上深浅不一的弹痕,八十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百团大战,忽然从课本的铅字里跳了出来。作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一员,这趟山西之行,让我在锈迹斑驳的武器残骸、布满凿痕的铁轨间,摸到了工科先辈们藏在战火里的 "精神密码"。

工兵日记里的 "战时精度"

百团大战纪念馆的 "破袭战" 展区,一本泛黄的工兵日记钉在展墙上,纸页边缘都卷了毛边。我凑过去看时,一行铅笔字看得人心里发紧:"1940 年 8 月 20 夜,正太铁路阳泉段,每轨凿 12 断点,枕木下埋药 3 斤,不多不少。" 字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对勾,像是给 "精准" 盖了章。
"那会儿哪有啥测距仪?" 讲解员大姐指着日记旁的钢轨残片,指尖轻轻敲了敲玻璃,"战士们就伸胳膊量 —— 从指尖到肩膀是五尺,蜷起胳膊是三尺,闭着眼都能摸出半寸的差。算炸药用量更绝,没计算器就拨算盘,噼啪噼啪算完,再用缴获的罐头当砝码称,3 斤的量,硬是卡得一分不差。"
我盯着那截钢轨残片的断裂面看了好久。学材料力学时,老师总在课上翻 PPT 讲 "脆性断裂的结晶纹路",说这是判断断裂是否 "可控" 的关键。而眼前这残片的断口,纹路细得像头发丝,还都朝着一个方向走 —— 分明是按 "最省力的破坏点" 凿的。多凿一寸白费力气,少凿一寸铁轨断不了,在没仪器的年月里,这哪是 "凿铁轨"?是把 "材料的脾气" 摸透了。
忽然想起上周实训,我因为游标卡尺差了 0.1 毫米就蹲在操作台旁犯愁,觉得 "没好仪器干不了细活"。可八十多年前,那些工兵用胳膊当尺子、算盘算数据,照样把活儿干得比图纸还准。原来 "精度" 从来不止于仪器,心里装着 "前线等铁轨断呢" 的急,连手掌的触感都能练成最准的 "测量仪"。

醋坛地雷里的 "应急智慧"

康庄伏击战遗址旁的老槐树下,村民王大爷攥着半块陶片给我们讲故事,指腹在陶片内壁的螺旋纹路上蹭来蹭去,那纹路磨得发亮,是被人摸了无数遍的模样。"这可不是普通瓦罐,是当年回民支队改的 ' 醋坛地雷 '。"
1940 年 10 月,青纱帐长得比人高,战士们盯着晋商留下的酿醋陶瓮犯了琢磨。王大爷说,最初就是随便把炸药塞进去,可炸起来威力总差口气。后来有个懂烧陶的战士蹲在陶瓮旁看了三天,试着在内壁凿了螺旋纹 —— 再炸时,碎片飞得又远又匀,威力翻了倍。坛口更绝,用羊肠衣封着陈醋,既防潮,陈醋挥发还能让引线慢慢燃,"要等鬼子凑齐了再炸,不差那一会儿"。
"你们学材料的瞅瞅," 王大爷把陶片递到我眼前,指着眼釉下的裂纹,"这裂纹是不是顺着纹路走?和你们课本里说的 ' 应力分散 ' 是不是一个理?" 我捏着陶片翻来覆去看,忽然想起材料力学课上的案例 —— 陶瓷硬、炸药猛,两者凑一起,可不就是现代复合装甲的老祖宗?
回住处后我赶紧打开电脑,用专业软件模拟 "醋坛地雷" 的爆炸冲击波。等屏幕上的应力云图弹出来时,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 —— 云图上的 "应力走向",竟和陶片上的裂纹分布一模一样。原来 "创新" 从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当战场等着 "有啥用啥" 时,连酿醋的坛子都能变成 "武器",这才是 "把知识用活了"。

工具墙前的 "技能接力"

纪念馆最里头的角落里,有面 "工具墙"。锛子、凿子、羊角锤...... 都是些如今只能在民俗馆见到的农具,可墙上的说明牌写着:"百团大战破袭战工具"。最显眼的是一把铁匠锤,锤头被磨得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窄窄的像片月牙,木柄上还留着几个深深的坑 —— 是使用者的掌纹印,握得越紧,坑就越深。
我们实践团的几个工科生站在工具墙前,不知是谁先提议:"咱用 3D 扫描把这些工具复刻下来吧?" 说干就干,架起扫描仪时,激光束扫过锤头的磨痕,屏幕上慢慢显出锤头的 "骨架"。等在建模软件里调出 "应力分布图",我忽然盯着图出了神:那磨得最薄的地方,正好是 "锤下去最省力" 的位置 —— 当年用这锤的人,怕是没学过 "力学",可抡锤时的每一下,都暗合着 "省力的道理"。
那一刻忽然懂了:所谓 "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在实验室里把数据做得多漂亮,是危难时能把农具变成武器,是没条件时能从泥土里找办法。就像这把锤子,它没敲过精密零件,可敲过铁轨、修过武器,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没掉过链子。
返程时我兜里揣着块从遗址捡的铁轨碎片,锈蚀的表面下,偶尔能瞥见金属的冷光,像没灭的火星。摩挲着碎片忽然明白,百团大战留给工科青年的,哪只是 "历史"?是种 "底气"—— 没仪器就用智慧补,没设备就用毅力填。
以后在实验室调参数时,我定会想起那本工兵日记、那半块陶片、那把磨瘦的锤子。它们让我懂了,真正的 "工科魂" 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公式,是热乎的 "家国心"—— 当年先辈们用工具护家国,如今我们用专业强国家,都是把 "本事" 往实处使,往急处用。
这铁轨碎片我会一直留着,它不是 "纪念品",是 "接力棒",攥着它,就像攥着先辈递过来的手,在工科的路上走,心里踏实。
来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