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茶香浸润青春路:十六日乡约振兴记

蝉鸣渐盛的七月,我怀揣着对乡土的热忱,加入了浓“农”深情,“乡”约振兴实践团。十六天的实践之旅,像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在青岛市即墨区的乡野间晕染开深浅不一的印记——有茶尖上的晨露,有炒茶锅的余温,有直播间的灯火,更有乡亲们眼角的笑意。作为后勤组负责人,我既要为团队筑牢衣食住行的“大后方”,保障每日行程稳妥推进,又要以文字为桥,将实践中的点滴投向当代大学生、简书网、今日头条等平台,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的鲜活模样。

7月18日清晨,露水还凝在茶芽上,尹经理已带着我们走进茶园。指尖掐住一芽一叶轻轻一提,嫩绿色的希望便落进竹篓——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采茶,指腹沾染的茶香,比任何香水都更清冽。走进制茶工坊,百年传承的制茶工艺正在老师傅的手中流转。摊晾台上,鲜叶舒展着身躯,静静散发水汽;杀青锅旁,高温与茶叶碰撞出带着草木香的白烟,师傅的手在锅中灵活翻动,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记;揉捻时,茶叶在掌心渐渐成形,茶汁渗出的涩香里,藏着植物最本真的力量;最后一道干燥工序,将水分抽离的茶叶蜷缩成精巧的模样,锁住一整个春天的芬芳。尹经理说:“这四步工序,少一步则香不醇,多一步则味过涩。”我们跟着学做绿茶时,总在揉捻的力道上把握不准,老师傅便握着我们的手示范:“要像对待孩子似的,既要用力,又得心疼。”后来学做红茶,看着茶叶在发酵中染上温润的红褐色,才懂得同一片叶子在不同工艺里,竟能绽放出如此迥异的风味。

 
  7月20日的石门村调研,让我们得以跳出茶园,触摸市场的脉搏。发放问卷时,镇上的大爷说到:“买茶就看颜色,绿得透亮的准好。”与茶馆老板攀谈,他翻着账本告诉我们:“现在年轻人更爱花果茶,传统茶叶得换个卖法。”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声音,汇集成最真实的市场画像,也让我们意识到,茶产业的振兴,既要守得住匠心,也要跟得上潮流。
   茶器里的学问,藏着古人“器以载道”的智慧。7月22日,尹经理为我们铺开茶席,六种经典茶具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茶荷里的干茶舒展如雀舌,供人细赏形色;紫砂壶紫润的壶身里,正酝酿着乌龙茶的醇厚;盖碗被手指轻旋,茶汤倾泻间便完成一次精准的冲泡;玻璃杯里,绿茶在水中缓缓舒展;茶匙取茶时的精准,茶针疏通壶嘴时的巧妙,每一件器具都像一位沉默的老师,诉说着茶文化的深邃。那天的品茶课,我们不仅学会了分辨茶汤的浓淡,更读懂了“一叶知春”的细腻。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涌进乡村,7月24日的龙泉花海乐园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从如何调整镜头角度让花海更显层次,到怎样设计话术调动观众热情,再到后台订单的及时处理,刘书记的讲解细致得像在教自家孩子。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传统与现代”的真正含义——不是对立,而是像篝火与灯光那样,共同照亮乡村的夜。
  
  7月25日的满贡生态合作社直播,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

十六天的实践,在杀青锅的余温里,在直播间的光影中,在茶农的笑脸上悄然落幕。用文字传递着乡村的故事,更在茶尖与指尖的触碰中,读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看见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那些沾染着茶香的日子,终将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收藏——因为我们不仅是实践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路上,带着茶香奔跑的追光者。
来源:候新杰;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躬身乡土间:我的瑞草园实践感悟
  • 随实践团在青岛即墨瑞草园及周边乡村实践,挑战设计 “茶博士” 小程序助茶农,还参与茶叶直播、听尹师傅讲制茶匠心。尹师傅的话颠覆其
  • 08-24
  • 青年勇担当
  • 个人保护家乡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为家乡,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