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饶乡兴农,“盐”路先行实践小队牢记总书记嘱托,于7月18日至22日深入东营广饶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小队先后走进东营历史博物馆、木子庄园、安里村、东营市盐碱地国家创新中心与东营智慧农机创制园,在文化探寻、助农实践、非遗传承、科技调研等方面收获颇丰,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寻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首站东营历史博物馆之行,让队员们踏上了深度探寻广饶历史文化的奇妙之旅。博物馆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庄重典雅,珍藏着众多文物,是广饶对外的重要文明窗口。馆内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了广饶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脉络,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广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尤为难忘的是,博物馆馆长等老师亲自讲解了广饶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史前文化。在红色革命文化讲解中,老师们结合珍贵照片和实物,讲述了广饶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助力乡村振兴,展现青春担当
在木子庄园,队员们见识了生态农业的活力,体验了直播助农的乐趣。庄园集生态养殖、绿色种植于一体,养殖区里,各类家禽家畜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肉质鲜嫩;种植区中,各种蔬菜按绿色标准种植,充满丰收的喜悦。
队员们开展的无花果助农直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直播中,队员们介绍无花果品种特点,李老师分享种植故事,让观众了解到庄园无花果的高品质。此次直播不仅帮助庄园推广了农产品,也让队员们明白了“助农”是连接农产品与消费者、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是知识与土地的碰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邂逅非遗技艺,坚守文化传承
在安里村,队员们与麦秸画非遗技艺温柔邂逅。麦秸画非遗传承人蒋庆明老师为队员们讲述了麦秸画的千年历史和制作工序,从选料、浸泡到熨烫、粘贴,每一步都对火候和手感要求严苛。队员们亲自尝试制作,虽历经挫折,但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简易作品,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不易。
蒋老师希望年轻人能传承这门手艺,让队员们深刻理解到非遗传承是一代人对乡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麦秸画作为乡土文化的瑰宝,正是需要这样的传承与创新,队员们也将带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为其传承贡献力量。
探索科技密码,赋能农业发展
在东营市盐碱地国家创新中心与山东农业大学盐碱地研究生创新学院,队员们开启了盐碱地治理的“科技探秘之旅”。在创新学院,队员们参观实验室和成果展示区,感受到科研工作者扎根盐碱地研究的执着与严谨;在创新中心,通过参观种质资源库等,了解到种质创新对盐碱地治理的核心价值。
在园区千亩实验基地,宁堂原老师带领队员们学习田间管理细节,让队员们明白每一株作物的丰收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和科研人员的付出。这让队员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工作者们正是以此为指引,让盐碱地焕发新生,队员们也从中读懂了“创新”的重量。
在东营智慧农机创制园,队员们解锁了科技助农新密码。李学勤与宁堂原老师介绍了园区架构和研究重点,讲解了翻耕机、旋耕机、旋耕起垄花生精量播种一体机等农机设备的工作原理。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智慧农机以科技力量重塑农业生产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智慧农机正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饶乡兴农,“盐”路先行实践小队在文化、助农、非遗、科技等方面都收获满满。队员们在实践中悟初心、强本领、践使命,不仅了解了广饶的历史文化、体验了助农的乐趣、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责任,更见识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未来,小队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农业的嘱托,以青春之我,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乡土间绽放更热烈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