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蟹逅智水"实践团队于7月3日走进苏州市阳澄湖消泾村,围绕生态水产养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主题,开展为期一天的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化溯源等方式,挖掘传统产业转型中的创新实践,探寻生态养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科技赋能蟹塘:智慧养殖的实践与挑战 在波光粼粼的蟹塘边,"蟹逅智水"团队首站探访当地生态养蟹场。养殖户周师傅现场演示智能水质监测设备:"现在手机APP能实时显示溶解氧、pH值,一旦数据异常就会自动报警。"这种科技化养殖模式成效显著,据蟹场负责人介绍,去年螃蟹成活率较前年的传统养殖成活率提高了20%。
但技术革新也带来新问题。团队调研发现,一套智能监测设备成本超万元,且维护依赖专业人员,设备故障时修复周期往往长达数天。“我们尝试与水产技术站合作培训,但专业人员有限,很多养殖户还是一知半解。”养殖户张大姐道出行业普遍困境。不过,螺蛳与螃蟹混养的生态模式获得成功,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能自然净化水质,正逐步在当地推广。

马和悦摄
文化浸润产业:文化馆里的养蟹记忆 穿过古色古香的村落,团队来到消泾村文化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捕蟹工具,生动展现了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的发展脉络。"这些展品都是村民自发捐赠的,承载着几代人的养蟹记忆。"讲解员介绍,馆内通过互动屏幕展示蟹文化习俗,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水乡风情。这种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生态养殖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杨倩摄
市场突围之道:产销两端的创新探索 在村落调研中,团队对养蟹人和批发商展开多维度访谈。面对电商浪潮,养殖户李大哥分享直播带货经验:"去年中秋通过抖音卖出3000多单,直接和消费者沟通能更好展示产品优势。"但生态水产品的市场推广并不容易,消费者对"生态"概念认知模糊,养殖户往往需要反复解释养殖周期、水质标准和产品认证。
批发商王经理则关注品牌保护:"阳澄湖大闸蟹名气大,假冒产品扰乱市场,我们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做防伪溯源。"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升级包装设计突出品牌特色,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乱象的重要手段。

何璟摄
此次调研,“蟹逅智水”团队在累计访谈27余人、收集有效问卷142份,充分掌握一线情况后,针对阳澄湖生态养蟹产业痛点形成了具体结论与解决建议,认为当前产业核心矛盾集中在技术普及、市场认知与品牌保护三方面。对此,团队建议在技术层面推动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区域性智能设备共享平台,联合水产技术站开展培训课程。同时,在市场宣传上借助消泾村文化馆文化IP设计“蟹文化体验游”线路,扩大知名度。另外,在品牌保护领域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团队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进建议落地情况,结合专业知识提供动态支持,助力该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