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医路清风·廊桥廉韵”实践队前往寿宁县下党村参观鸾峰桥,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深刻了解鸾峰桥的历史文化,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足迹。
一、午后的初见:木柱间的红色密码
午后的炙热漫过宁德寿宁县的山坳时,福总临床医学院实践队的队员们已站在鸾峰桥前,抬头望去,青灰色的瓦檐如飞鸟展翅,廊柱上的木纹深浅交错,像极了被岁月摩挲的日记本。
二、青石板上的回响:从暗号到初心
沿着讲解员指引的方向,队员们缓步踏上桥面。廊桥中段的一块青石板微微凹陷,据说那是当年红军驻扎休息反复踩踏留下的痕迹。“那会儿红军装作挑夫歇脚,暗号就藏在斗笠的编法里。”讲解员指着桥壁上模糊的刻痕,“你看这‘人’字刻,就是‘安全’的意思。”队员们掏出笔记本记录,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桥下溪流的叮咚声叠在一起,仿佛在与八十多年前的脚步声呼应。
三、桥尾的新景:医者与土地的联结
行至桥尾,视野忽然开阔。曾经的“五无村”如今换了新颜:桥边的土坯房变成了亮堂的农家乐,檐下挂着的玉米串旁,“党员示范户”的牌子格外醒目。“要不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下屏峰村书记端来热茶,队员小张低头看着手中的义诊登记表,忽然明白为何老师总说“医者的脚印,要踩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四、暮色中的答案:桥影里的传承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在桥畔的下党人家驻足。玻璃柜里,泛黄的扶贫手册旁摆着崭新的村卫生室照片;墙上的对比图里,鸾峰桥始终在画面中央——只是当年的硝烟散尽,如今桥栏边晒着的孩童笑脸,成了最鲜活的风景。归队的路上,队长望着车窗外渐远的廊桥,在实践日志上写下:“这座桥连接的不只是两岸,更是过去与现在——就像我们学医的初心,总要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向更需要的地方。”
(通讯员 杨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