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盘中餐”,青春在行动
粮食,是维系生命的根基,是文明延续的纽带。2025年7月3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青穗兴乡队”怀揣着对农耕文明的敬畏与对粮食安全的关切,开展了一场以“珍惜粮食,致敬耕耘”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PPT讲解、宣传短片展播、互动问答等丰富形式,带大家走进粮食的世界,感受每一粒米的成长轨迹,直面全球粮食危机的严峻现实,更凝聚起“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的青春共识。
活动开篇,团队以“从‘粮’到‘粮食’”为线索,揭开了餐桌上美食的诞生密码。大家了解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绝非易事。以水稻为例,需历经育苗、插秧、灌溉、施肥等十余道田间工序,从乳熟期到完熟期,每颗谷粒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加工环节同样严苛,要经过初选、去石、磁选、比重筛选等多道工序,剔除杂质与劣质颗粒,最终才能包装上市。现场的猜谜互动让科普更添趣味。“腰里长胡子,剥开露牙齿”的玉米、“小船两头翘,肉在骨头里”的菱角……一个个生动谜语让大家对粮食作物有了更鲜活的认知。随后播放的宣传短片,用镜头记录下农民顶烈日劳作、粮食经机器精细加工的全过程,直观展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
在“世界粮食危机”环节,一组组数据令人警醒。国内历史上,1946年南方连续三年大旱引发饥荒,1942-1946年间约三百万同胞因缺粮丧生。国际层面,《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3年全球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每11人中就有1人受此威胁。更触目惊心的是,全球每年浪费的13亿吨粮食(占总产量1/3),足以养活12.6亿饥饿人口,2024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让在场者深刻意识到,粮食危机并非遥远的故事。谈及“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团队成员引经据典。“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训昭示着节约对于个人品德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我国虽连年丰收,但人口基数大、粮食供应紧平衡的现状未变,加上自然灾害对生产的不确定性影响,“节约即增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节约粮食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绝非“生活好了就浪费得起”的小事。

最后,团队聚焦“我们应该怎么做”,给出具体行动指南。10月16日的世界粮食日(始于1981年),2024年主题“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正是对粮食安全的时代呼吁。国家层面,《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健全长效机制、减少损耗、遏制餐饮浪费的目标。对个人而言,行动可从点滴做起:适量点餐、光盘行动,不浪费剩饭;以节约为荣,摒弃攀比心理;不偏食挑食,珍惜每类食材。同时,要主动向亲友宣传浪费的危害,监督并制止身边的浪费行为,外出就餐剩余饭菜打包带回。现场知识抢答赛掀起互动高潮。从世界粮食日的日期到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出处(诸葛亮《诫子书》)到“世界粮食之母”(玉米),再到五谷中“菽”指大豆、2024粮食日主题等,大家在竞答中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活动在《悯农》的吟诵中落幕:“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次实践活动,让“一颗粮食,无数汗水,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理念扎根人心。江苏科技大学“青穗兴乡队”用青春力量播撒节约种子,相信这份对粮食的敬畏与行动,终将汇聚成保障粮食安全的磅礴力量。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青穗兴乡队”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三下乡推荐
- 遵规敬老:皖江学子“三下乡”青春实践
- 6月27日至6月29日,皖江工学院财经学院和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10名学子,严格遵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要求,前往金
-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