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春调研:芒乡致富路探秘


  (百色7月20日电 通讯员刘佳霖)七月的右江区,漫山遍野的芒果树挂满金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香气。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红土地·金芒香·青春行”实践队走进这片 “中国芒果之乡”,通过问卷走访和深度访谈,探寻 “小芒果” 变身民族地区 “致富果” 的秘密。​
​图为队员与当地果农进行访谈 郭业枫供图
全产业链串起甜蜜经济​
“以前芒果烂在地里心疼,现在能变成芒果干、芒果酒!” 在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壮族姑娘黄姐告诉我们。实践队调查发现,右江区已建成 “科研 + 种植 + 加工 + 销售” 的完整链条:30 多个芒果新品种通过嫁接技术落地,3.7 万吨年加工产能消化了 15% 的鲜果,101 个村级电商服务点让芒果 “飞” 向全国。在自治区级示范区的智能温控大棚里,农业机械化率达 80%,这组数据被队员们认真记在调研手册上。
(图为队员与村民进行访谈 林采怡供图)

土专家与新平台共舞​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 阳圩镇电商服务点的陆大哥给我们展示抖音直播数据,单场最高卖出 2000 单。这得益于右江区培育的 “绿领人才” 队伍:2700 余名乡土人才里,既有掌握高低位嫁接技术的 “土专家”,也有玩转电商的 “新农人”。我们在培训记录上看到,仅 2023 年就有 3 万余人次参加技术培训,85% 的果农能熟练使用电商平台。​
(图为队员调研芒果产业 董俊延供图)
政策沃土滋养产业根脉​
“政府给的政策比芒果还甜!” 永乐镇果农李大娘在接受访谈时说道。翻开她的记账本,2018 年家里 5 亩芒果地仅收入 3 万元,2024 年扩大到 12 亩后收入突破 20 万元。这背后是右江区精准施策的支撑:《芒果产业发展规划》像指南针,每年财政专项资金与涉农资金整合形成 “灌溉渠”,以奖代补政策如同 “肥料”,让 38.32 万亩芒果林茁壮成长。农户的问卷显示,92% 的受访者认为 “政策支持” 是增收主因。
  在田东县的芒果庄园,果农向我们讲述着从 “看天吃饭” 到 “知天而作” 的变迁,孩子们则围着讨论他们知道的芒果品种。这场调研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像芒果树一样,需要政策阳光、科技雨露,更需要年轻人扎根的脚步。
来源: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红土地·金芒香·青春行”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