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荣昌四珍非遗探研:特色畜禽与传统工艺协同传承”三下乡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重庆市荣昌安陶小镇及陶宝古街,开启了一场探寻千年陶艺文化魅力的深度之旅。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荣昌陶的非遗文化,探索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为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团打卡安陶小镇标志性建筑 郑郁川摄)
荣昌安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安陶小镇,非遗传承人陈师傅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他详细勾勒了安陶小镇的发展脉络,从昔日龙窑林立的兴盛,到近代的起伏,再到如今依托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焕发新生,安陶小镇已成为展示荣昌陶文化的重要窗口。陈师傅着重讲述了荣昌陶“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独特艺术特色及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这一古老技艺的恒久生命力与独特艺术价值。

(图为实践团创新型打卡安陶小镇 王娜摄)
漫步于古色古香的陶宝古街,街道两旁林立着各具特色的陶艺工坊、展示馆与店铺,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窑火的气息。陈师傅带领团队重点参观了一家传统制陶作坊,详细讲解了荣昌陶复杂的制作流程。从精选本地优质陶泥开始,历经练泥、拉坯(成形)、晾坯、修坯、刻花、施釉(特有的“化妆土”工艺尤为关键),直至最终的装窑、烧制(温度控制至关重要),108 道工序,环环相扣,精益求精。刘师傅特别强调了荣昌陶“薄坯”技艺的难点,以及化妆土装饰和天然釉料形成的独特窑变效果。团队成员无不惊叹于匠人们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和对泥土特性的深刻理解。

(图为刘师傅现场演示拉坯技艺 杜文卓摄)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目睹了刘师傅现场演示拉坯技艺。只见他手指灵活,全神贯注,在飞速旋转的辘轳车上,一捧湿润的陶泥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须臾间便化身为一件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的陶坯雏形。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数十年功力的沉淀,流露出对这门手艺的无限热爱与敬畏。通过与陈师傅的交流,团队了解到,一件精品荣昌陶器的诞生,不仅需要匠人经年累月的技艺磨炼,更需耐心等待泥坯干燥、窑火淬炼的时光,正是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才让荣昌陶在陶瓷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最令人难忘的环节是团队成员亲身体验陶艺制作。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尝试了拉坯成形。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力度与角度的微妙差异都可能导致陶泥变形或坍塌。这让大家更加切身地体会到匠人高超技艺的来之不易,也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作品略显稚拙,但亲手触碰泥土、感受其塑形过程所带来的乐趣与感悟弥足珍贵。

(图为团队成员亲身体验陶艺制作 李湘摄)
此次实践不仅让团队近距离感受了荣昌陶的魅力,也引发了对非遗传承的思考。团队成员们深感政府层面持续的政策扶持(如人才培养、市场推广、技艺保护专项资金等)至关重要。同时,通过打造像安陶小镇、陶宝古街这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并设计更多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互动体验项目,能有效吸引更多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荣昌陶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中来,让这门古老而精湛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亲在陶宝古街合照 刘冰清摄)
荣昌安陶小镇,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文旅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荣昌安陶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