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关中“驭光逐风·交能探新”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婉歆带领下赴陕西桥底收费站开展调研实践(共9名队员),围绕陕西交控绿色发展集团建设的屋顶光伏、车棚光伏及匝道环岛光伏发电设施开展采访与资料采集。
实践队抵达后分组察看组件排布、支架结构、汇流箱与逆变器等关键设备,记录组件倾角、遮挡情况及运行数据。站区监测屏实时显示瞬时功率、日发电量、累计上网量等指标,体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对收费站照明、机电等负荷的绿色替代作用。

图 3团队成员参观逆变器及汇流箱等设施
项目负责人介绍,光伏设施依托站区屋顶及环岛绿化带闲置空间统一规划建设,施工阶段采取分区作业、错峰布设方式,确保车辆通行安全。建成后形成巡检、清洗、防雷接地、远程监测“四位一体”运维机制,通过数据平台跟踪转换效率变化,逐步探索储能接入,为实现稳定输出和调峰调频奠定基础

图 4负责人介绍环岛光伏板铺设要求

图 5负责人解答团队成员相关问题
在座谈交流中,实践队围绕投资回收期、年化发电量、减排效益以及后续扩容路径整理问题清单。调研结果显示,站区光伏有助于降低购电支出、减少碳排放,并可与高速公路能源计量系统、服务区用能管理形成协同。实践队结合现场情况梳理“资源整合—数字监控—运营增效”逻辑链条,提出开展组件清洁智能化、逆变器故障预警、储能梯次利用等建议。

图 6指导老师与项目负责人交流
为提升研究深度,实践队同步开展简易环境测量,记录光照、温度与遮挡变化,分析季节性发电波动特点;并从多能互补角度研判“光伏+充换电”“光伏+智慧停车”等延伸场景的可行性,认为在统一平台下推进“源网荷储”协同调度,可进一步放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图 7魏部长介绍光伏发电运维系统界面
指导教师李婉歆对实践过程进行点评,强调专业学习与国家能源战略、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实践队形成调研台账、影像资料和初步分析报告,为后续撰写专题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提供基础数据。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跟进项目运行情况,完善技术及管理建议,推动调研成果向案例材料和科普宣传转化,力求在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新能源体系构建中贡献高校青年力量

图 8匝道环岛光伏发电设施
此外,实践队在调研日志中系统梳理了光伏项目与区域交通网络协同发展的现实价值:一是通过匝道环岛、站区屋顶等多元载体集约利用土地,与周边道路绿化、照明系统形成一体化设计,减少新增占地;二是依托光伏实时数据平台,可为高速收费、路况监测、服务区能耗管理等提供统一能源管理接口,促进“源网荷储”协同调度;三是结合高速出入口人流、车流集中优势,未来可探索“光伏+直流快充”“光伏+智慧停车”“光伏+冷链保鲜”等延伸场景,把稳定清洁电力转化为服务新能源车辆和智慧服务区建设的保障能力。实践队成员在讨论中认为,该示范站点在标准化设计、数字化监测、规范化运维方面形成的经验做法具备复制推广潜力,将为构建规模化、网络化的高速公路清洁能源走廊提供支撑。经过本次高质量调研,实践队成员的资料收集、技术辨识、归纳分析能力得到锻炼,也为后续在学术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中深化“交通+新能源”课题奠定基础。

图 9实践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