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飘在天上的艺术,感历史底蕴与传承--马克思说得真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为了解风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023年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说得真”队实践活动在潍坊市展开街头采访,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居民对风筝制作的喜好程度及其存在的现状,与此同时也随机让被采访人员发表自己对风筝制作的感想及其如何发扬。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本次我们社会实践小组主要采用线下采访的形式,收集居民对风筝制作的意见,小组成员对采访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统计。本次实践小组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汲取到了许多关于对风筝制作存在现状的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参考。在本采访过程中,我们也顺便讲解了许多关于风筝制作的知识以及对风筝制作这个传统手艺进行保护,并表明风筝制作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今后社会发展存在的影响,被采访人员也对此感到支持。
在后期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96%的人都有过放风筝的经历,其中有79%的人大体了解风筝的制作,34%的人曾自己动手做过风筝,而28%的人却对风筝的制作了解甚少。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对风筝制作进行了宣传并且了解了居民对风筝制作的了解程度,这将更好地推动我们小组接下来的工作。
撰稿者:曾秋硕
马克思说的真队
 
 
  
 
时间:2023-02-08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