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非遗情韵,传承文化薪火——马克思说的真队

【感悟非遗情韵,传承文化薪火——马克思说的真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近几年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大大提升,大量的民间技艺被纳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当下非遗传承现状,并进一步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宣传志愿活动,2023年2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寒假实践队员纪庆杉,在山东省莒南县参观非遗文化展览会,见证精妙的民族艺术文化。
非遗展览会在当地人民广场举办,是由莒南县文化馆组织,联系本县区内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至现场,当场制作手工艺产品并宣传非遗文化的面向大众的趣味文化活动。实践队员来至现场,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剪纸在中国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的非遗传承人还向我们介绍了剪纸的发展历史,剪纸艺术产生与民间,它随年令时节和人们的生活习俗而变化,常用于窗花、灯花、喜花、礼花、刺绣花、皮影和蓝印花布纹样装饰等。剪纸是在纸张、皮革、树皮等薄片材料上,以剪、刻等镂空技艺完成的造型艺术,它取材简便易得,技法易学,成为了中国最普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仅以纸张为载体,完成确定意义上的“剪纸”作品则是在纸张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后开始的。
葫芦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吉祥和福禄,因为其形状圆润,也标志着圆满,它不但在古代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与文学艺术、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关系也非常密切。葫芦雕刻的非遗传承人坐于展台之后,受众刻刀上下翻飞,精雕细琢之后,原本黯淡无光、老实憨厚的葫芦,变成了一件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工艺品。雕刻形饱满,极具造型之美,队员不禁感叹于其中需要的构思与雕工。
葫芦雕刻深刻反映了世俗生活,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爱追捧。非遗传承人告诉实践队员,想要做出一个具有观赏性,艺术价值高的葫芦雕,需要掌握精妙的雕法和刀法。其中,主要雕法有阳雕、阴雕、透雕等,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等。这些方法技巧大多是借鉴竹雕、木刻等工艺,施刀要做到“稳、准、轻、慢、巧”,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葫芦雕刻不仅有巧夺天工的工艺之美,更是传承民族特色和文化的载体。愿这些造型奇美、趣味横生的葫芦,真能给我们带来“福禄”,继续传递着千百年来的美好寓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今,剪纸、剪窗花、葫芦雕刻、石雕等这些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国家、政府和热爱、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人士等各方面的保护和宣传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这些千年文化传承必将搭载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惠芳一路。
撰稿人:纪庆杉
2023年2月6日
 
时间:2023-02-08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