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宣讲进社区 精神薪火润民心
8月9日上午,常州市金坛区华胜社区活动中心暖意融融,“红心研墨”红色文化志愿团队在此开展“重温峥嵘岁月,点亮精神火炬”主题宣讲活动。该团队由一群热爱红色文化、致力于精神传承的青年组成,成立以来始终以“褪去红色文化距离感,让历史与现实对话”为宗旨,通过筛选接地气的故事、设计互动式环节,已在多地社区成功举办多场红色宣讲,此次走进华胜社区,旨在为不同年龄层居民搭建与红色历史对话的桥梁,让革命精神在市井街巷落地生根。
活动当日,盛夏的晨阳透过云层洒在社区活动中心门前,早早赶来的居民让这里充满生活气息。老人们提着竹编小马扎,慢悠悠地寻找空位,不时与邻里唠着家常;家长们牵着蹦蹦跳跳的孩子,指着门口醒目的红色横幅,轻声讲解活动意义;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饶有兴致地拍摄舞台上的红色主题展板,展板上“半条被子”“焦裕禄治沙”的历史照片,成了活动开始前最吸睛的“预热内容”。“红心研墨”团队成员提前抵达现场,细致检查PPT设备、调试音响,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居民入座,确保活动能顺利开展。
为让红色故事真正“走进”居民心里,“红心研墨”团队在活动筹备阶段下足了功夫。团队成员多次围坐讨论,明确社区宣讲需兼顾老、中、青不同群体,既不能偏重理论说教,也不能缺乏互动体验。他们埋首党史资料,摒弃宏大的战役叙事,特意筛选出“半条被子”“焦裕禄治沙”两个充满“人”的温度的故事——前者展现三位女红军与村民徐解秀的温情互动,诠释军民鱼水情;后者刻画焦裕禄顶着风沙、忍着病痛治沙的担当,彰显共产党人初心。同时,团队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将黑白历史照片与通俗文字解读结合,排练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红色歌曲小合唱,兼顾不同年龄层的接受习惯;社区工作人员也全力配合,提前一周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发布通知,在活动中心门口设置引导牌并提醒老人注意台阶,为活动筑牢保障。
上午9时许,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轻快旋律响起,原本低声交谈的居民瞬间安静,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手指在腿上不自觉打拍子;前排小朋友仰着小脑袋看向舞台,眼神里满是好奇。暖场环节过后,宣讲环节以“拉家常”的口吻展开,团队成员缓缓讲述:“1934年冬天特别冷,三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看到徐解秀家连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就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讲到女红军离开时的承诺,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其中一位老人的父亲曾是红军战士,这段故事唤醒了他的“家族记忆”。而在讲述焦裕禄治沙事迹时,对面一位母亲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小声说:“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为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紧紧攥住母亲衣角,目光牢牢锁在PPT里的照片上。
自由交流环节虽遭遇“小意外”——原定的“老兵分享”因老兵临时身体不适取消,但居民们的热情很快填补了空缺。一位戴老花镜的退休老教师率先举手,接过话筒时腼腆一笑,随后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历:“那时候在农村当老师,教室没有桌椅就用土坯搭台子,没有课本就自己刻蜡纸油印。有人问我苦不苦?苦啊,但红军吃苦是为了新中国,我们吃苦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他顿了顿,声音愈发坚定:“现在日子好了,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掌声。掌声未落,一个七八岁小男孩的稚嫩声音响起:“姐姐,‘信仰’是什么呀?”团队成员蹲下身,笑着解释:“就像你想当科学家,愿意每天认真学习去实现愿望,这就是信仰。红军叔叔的信仰,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小男孩追问:“那我好好吃饭、好好学习,也是为信仰努力吗?”周围居民都笑了,团队成员认真回答:“当然是!”阳光洒在孩子脸上,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纯真在此刻温暖交汇。
活动结束后,“红心研墨”团队与参与居民建立了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群,第一时间分享宣讲资料。群里很快热闹起来,有人询问“半条被子的后续”,有人晒出家里的“红色老物件”,还有人提议下次讲金坛本地的革命故事。居民李阿姨在群里留言:“这样的活动有温度,贴近我们的生活,希望团队能多来社区办几次。”此次宣讲虽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却以最朴素的真诚打动了居民。“红心研墨”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红色精神翻译者”的身份,挖掘更多贴近群众的红色故事,设计更丰富的互动环节,让红色文化在与居民的一次次对话中,真正实现代代传承。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