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红心映社区:“红心研墨”团队走进常州华胜社区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8月9日的常州市金坛区华胜社区晨光柔和,社区活动中心门前早早热闹起来。由高校青年志愿者组成、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普及的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在此开展“重温峥嵘岁月,点亮精神火炬”主题红色宣讲活动,通过故事分享、歌曲合唱、互动交流等形式,为社区老中青不同年龄层居民搭建起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的沟通桥梁,近百名居民参与其中,共同赴一场关于红色精神的温暖之约。

 
为让此次华胜社区宣讲活动精准契合不同群体需求,“红心研墨”团队在筹备阶段做足功课。团队成员多次召开讨论会,明确“拒绝理论化、避免陈列式”的宣讲原则,决定以“小切口”撬动“大主题”——从海量党史资料中筛选出“半条被子”“焦裕禄治沙”两个富含人文温度的故事作为核心内容,前者展现军民鱼水情,后者诠释共产党人担当,均能跨越年龄层引发情感共鸣。同时,团队还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将黑白历史照片与通俗文字解读结合,降低老年居民理解门槛;排练红色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小合唱,以轻快熟悉的旋律连接不同代际记忆。社区工作人员也全力配合,提前一周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发布通知,并在活动中心设置引导牌、提醒台阶安全,为活动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活动当天,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轻快旋律,宣讲正式拉开帷幕。舞台下,原本低声交谈的居民迅速安静,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手指在腿上不自觉打拍子;前排小朋友仰着脑袋望向舞台,眼神里满是好奇。暖场环节过后,宣讲员摒弃照本宣科的方式,以“拉家常”口吻讲述红色故事。“1934年冬天,三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看到村民徐解秀家没有完整被子,就把自己仅有的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当讲到女红军“革命胜利就送新被子”的承诺时,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其中一位老人的父亲曾是红军战士,这段军民互助的岁月,正是他从小熟知的“家族记忆”。而讲到焦裕禄在兰考顶着风沙、忍着病痛指挥治沙时,一位母亲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小声讲解“这就是为大家不怕苦的英雄”,孩子似懂非懂点头,目光紧紧锁在PPT里的历史照片上。

 
自由交流环节虽因原定老兵临时身体不适出现小插曲,却因居民的主动参与收获“意外之喜”。戴老花镜的退休老教师率先举手,接过话筒分享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历:“那时候在农村当老师,教室用土坯搭台子,课本靠刻蜡纸油印,苦是苦,但红军吃苦为新中国,我们吃苦为建设新中国,这精神不能丢!”话音落下,台下掌声雷动。随后,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举手提问:“姐姐,‘信仰’是什么呀?”团队成员蹲下身,用孩子易懂的语言解释:“就像你想当科学家就认真学习,红军叔叔的信仰是让所有人过好日子。”小男孩立刻追问:“那我好好吃饭、学习,也是为信仰努力吗?”稚嫩的提问引发全场笑意,团队成员认真回应“当然是”,让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纯真在此刻温暖交汇。

 
活动结束后,“红心研墨”团队与参与居民共同建立“华胜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群”,实时分享宣讲资料、党史知识。群内很快热闹起来,居民们纷纷询问“半条被子”的后续故事、分享家中收藏的“红色老物件”,还有人提议下次宣讲聚焦金坛本地革命历史。居民李阿姨在群里留言:“这样的活动有温度、接地气,希望‘红心研墨’常来!”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根据社区需求优化宣讲内容,把更多有温度的红色故事带到百姓身边,让红色精神在市井街巷中代代相传,真正实现“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薪火与生活同行”。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