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红心研墨”团队走进华胜社区 红色宣讲点亮居民周末时光

红心研墨团队走进常州华胜社区 红色宣讲点燃居民精神共鸣

 
8月9日上午,常州市金坛区华胜社区活动中心暖意融融,“红心研墨”红色文化志愿团队在此开展“重温峥嵘岁月,点亮精神火炬”主题宣讲活动。该团队由一群热爱红色文化的青年组成,致力于通过“接地气”的内容与形式,褪去红色文化“距离感”,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精神与生活相连,此次活动吸引社区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居民共百余人参与,在互动交流中推动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

 
活动当日清晨,华胜社区活动中心门前已早早聚集起居民。老人们提着竹编小马扎,有序寻找座位,不时与邻里闲话家常;家长们牵着蹦蹦跳跳的孩子,指着门口醒目的红色横幅,轻声讲解活动意义;几位年轻人则举着手机,饶有兴致地拍摄舞台两侧的红色主题展板,展板上“半条被子”“焦裕禄治沙”等历史照片,成为活动开始前的“预热看点”。“红心研墨”团队成员提前1小时抵达现场,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摆放宣传资料,社区工作人员也在门口设置引导牌,贴心提醒老人注意台阶,共同为活动筑牢保障。

 
“为了让不同年龄层居民都能融入活动,我们在筹备阶段下了不少功夫。”“红心研墨”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曾多次召开讨论会,明确社区宣讲需避开高校课堂的理论化、展览馆陈列的单一化,聚焦“小切口”传递大精神。团队成员埋首党史资料,从众多历史故事中筛选出“半条被子”“焦裕禄治沙”两个核心案例——前者展现军民鱼水情的温情,后者诠释共产党人的担当,均带着“人”的温度,易引发情感共鸣。同时,团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将黑白历史照片与通俗文字解读结合,还排练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红色歌曲小合唱,兼顾老一辈的记忆与年轻人的审美,社区也通过公告栏、业主群提前一周发布通知,确保活动覆盖面。

 
上午9时许,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希望的田野上》旋律响起时,原本低声交谈的居民瞬间安静,几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手指在腿上不自觉打拍子;前排小朋友仰着脑袋望向舞台,眼神满是好奇。暖场环节后,宣讲环节以“拉家常”方式展开,团队成员缓缓讲述:“1934年冬天,三位女红军在湖南汝城借宿,看到村民徐解秀家没有完整被子,便剪下自己仅有的被子一半留给她,还承诺革命胜利后送新被子……”讲到此处,台下几位老人频频点头,眼眶微微泛红。后续了解到,其中一位老人的父亲曾是红军战士,这段军民互助的故事,正是他从小熟知的“家族记忆”。

 
在讲述焦裕禄事迹时,团队成员提到“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种泡桐、治沙丘,即便肝癌发作疼得直冒汗,仍坚持在工地指挥”,对面一位母亲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小声说:“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为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孩子似懂非懂点头,小手紧紧攥住母亲衣角,目光牢牢锁定PPT里焦裕禄的照片。自由交流环节更现惊喜:原本策划的“老兵分享”因老兵临时身体不适取消,团队紧急商议补救办法时,戴老花镜的退休老教师率先举手,接过话筒分享:“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农村当老师,教室用土坯搭台子,课本靠刻蜡纸油印,虽苦但明白,红军吃苦为新中国,我们吃苦为建设新中国,现在日子好了,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话音落,台下掌声雷动。

 
活动尾声,七八岁的小男孩举手提问:“姐姐,‘信仰’是什么呀?”“红心研墨”团队成员蹲下身,笑着解答:“就像你想当科学家,愿意每天认真学习去实现,这就是信仰;红军叔叔的信仰,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小男孩追问道:“那我好好吃饭、好好学习,也是为信仰努力吗?”在众人笑声中,成员认真回应:“当然是!”活动结束后,团队建立社区红色文化交流群,分享宣讲资料,群内很快热闹起来——居民询问“半条被子的后续”、晒家里的“红色老物件”,还提议下次讲金坛本地革命故事,居民李阿姨留言:“这样的活动有温度,希望多办几次。”

 
此次“红心研墨”团队的社区宣讲,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却以朴素真诚打动人心。团队用青年视角做红色精神的“翻译者”,让红色文化从“高悬符号”变为“生活话语”,不仅点亮了居民的精神火炬,更让红色薪火在市井街巷中实现永续流传。未来,团队计划继续走进更多社区,结合各地本土红色资源,打造更具针对性的宣讲活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新活力。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