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扬州大学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剪字为诗,拼诗入夏

  (通讯员 扬州大学 过心怡)为丰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激发文学创作兴趣与想象力,让现代诗歌艺术以新颖、互动的方式走进社区,近日,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学生过心怡走进无锡市南湖家园社区暑托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拼贴诗创作”活动。

  活动伊始,过心怡同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拼贴诗小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一段穿越文字碎片的旅程。借助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孩子们了解到拼贴诗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开放性与非线性,不需要遵守传统的韵律与结构,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就能够成为诗人。

  
图1   志愿者过心怡正在介绍拼贴诗

  过心怡同学讲解了拼贴诗的历史起源,并点明了拼贴诗的核心——“材料的收集是创作的基石”。孩子们明白了生活中的旧报纸、过期杂志、产品说明书、街头海报、甚至废弃的作业本,都可以成为孕育诗意的宝藏。课堂上,孩子们看着展示的各种拼贴诗作品,好奇地议论:“原来这些词语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感觉好奇妙啊!”

  
图2  过心怡正在讲解拼贴诗材料的来源搜集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进入创作环节。大家将文字碎片铺在桌面上,像玩拼图一样,尝试不同的排列组合,寻找字词间意外的联系、碰撞出的新意和节奏感。孩子们可以完全自由发挥,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拼贴。志愿者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完成一首拼贴诗的关键在于直觉、想象力和勇于打破常规”,不必拘泥于语法,重在表达瞬间的感受。

  
图3  志愿者过心怡为学生答疑解惑

  课堂现场,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文字碎片,时而皱眉思考,时而豁然开朗。当最终将选定的文字固定在A4纸上,一首首独一无二的拼贴诗诞生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这是我做的诗!‘乌鸦赋予草莓味的心脏荒谬’!”一位小朋友骄傲地向同伴展示。

  当手指在字词间穿梭,当文字被赋予新的生命与诗意,孩子们者深切体会到,诗歌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殿堂,它完全可以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传承与创新也并非对立,用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拼贴,去激发他们对语言艺术诗歌的兴趣,正是让文化基因焕发新生的有效路径。这些亲手剪贴、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是孩子们艺术初体验的见证,更是连接他们与广阔文学世界的一条独特纽带。

  

图4  志愿者过心怡与学员合影

  过心怡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拼贴诗强大的亲和力与创造力。我未来也将继续探索更多元、更深入的活动形式,让诗歌艺术以更轻松、更互动的方式融入社区生活,持续点燃青少年对语言、文学的热爱与创造力,为美育教育和文化传承注入鲜活的青春力量。”

  

来源:扬州大学教育学院/过心怡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