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追寻铁血印记,赓续红色星火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以“铭记铁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于7月17日、8月7日先后走进上海市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通过实地研学、沉浸式学习与互动交流,追溯革命先辈的英勇足迹,感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跨江越海赴申城,首站致敬“最可爱的人”

7月17日,实践团队前往上海市奉贤区洪庙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史诗为脉络,通过500余件珍贵文物、200余张历史照片及复原场景,生动再现了那段“钢少气多”的壮烈岁月。


踏入序厅,“祖国万岁”巨幅浮雕映入眼帘——志愿军战士高举钢枪、目光坚毅,背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咆哮的战火硝烟,瞬间将师生带入那个“唇亡齿寒”的危急时刻。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团队依次参观“决策出兵”“运动歼敌”“坚守防御”“伟大胜利”四大展区。
在“冰雪长津湖”复原区,展柜里陈列着志愿军战士用体温融化的冻土豆、磨破的棉手套,以及刻着“保家卫国”字样的钢笔;玻璃展墙上悬挂着“特级英雄”杨根思、“一级英雄”邱少云等英烈的黑白照片,下方标注着他们的战斗誓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回望淞沪烽火,触摸“血沃淞沪”的民族脊梁

8月7日,实践团队转场至位于宝山区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这座毗邻长江口的场馆,以“血沃淞沪”为主题,系统展示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与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中国军民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壮阔图景。


步入“淞沪抗战”主展厅,“血肉磨坊”的悲壮气息扑面而来。巨幅油画《罗店争夺战》前,团队驻足凝视:硝烟弥漫的阵地上,战士们手持步枪冲锋,身后的战友不断倒下,远处是燃烧的民房与冒着黑烟的战壕。“这里还原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罗店战役——双方反复拉锯13次,阵地每天易手,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粉碎了日军‘三天占领上海’的狂言。


在“民众抗战”展区,一组泛黄的老照片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上海各界民众组成的担架队穿梭于火线之间,女学生冒险穿越封锁线为前线送粮,孩童将攒下的零花钱塞进“救国捐”箱……“原来抗战不仅是军人的血战,更是全民族的觉醒。”
最令团队难忘的是尾厅的“和平钟”。当团队成员共同敲响铜钟(钟声浑厚悠长,回荡在场馆上空),钟体上镌刻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八个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敲钟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种子深植人心。”实践组员说道。

研学有获:从历史到现实的青春接力

从鸭绿江畔的冰雕连到黄浦江边的血战壕,实践组员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是面对强敌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是守护家园时‘寸土不让’的决绝,更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
(撰稿:罗泽延 图片:陈鼎睿)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