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红色足迹 赓续精神血脉——“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深入横山开展新四军精神调研实践活动
2025年7月22日,“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前往横山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及周边抗战遗址进行“踏访红色遗迹,聆听老兵故事”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员走访两个在横山的新四军旧址、“三个胜利”纪念馆,并采访了参加过崇武以东海战的老兵。一路走来,硝烟散尽的旧址、浸透血泪的文物、老兵颤抖的讲述,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从抗争到胜利的壮图景,让实践队员对“初心”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一、走进历史现场:文物中的抗战记忆
7月22日实践队员来到横山新四军革命纪念馆。这座依山而建的纪念馆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肃穆。序厅里,一座持枪冲锋的铸铁新四军战士像迎面矗立,枪尖直指苍穹,像在向今天的实践队员发出无声的口令。放慢脚步参观的同时,耳边似响起七十年前的号角。在纪念馆讲解员的陪同下,实践队员团队首先参观了"铁血丹心"主题展厅。
“大家请看这个展柜,”讲解员指着一件特殊的展品介绍道,“这是当年新四军使用的简易电台,重达30多斤,战士们要背着它翻山越岭。”好奇的实践队员经测量发现,这台老式电台的零件已经严重锈蚀,但旋钮上的磨损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每个旋钮都记录着数千次调试,”实践队员观察后不禁感叹,“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保持通讯畅通,简直是奇迹。”
最令人动容的是展柜里的一双草鞋,鞋底磨穿了三层,鞋帮上还沾着血迹。这是一位通信兵留下的,他在传递紧急情报时遭遇敌人伏击,身中数枪仍坚持爬完最后三里路,直到把情报塞进战友手中才倒下。正是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让这支穿着草鞋的队伍在绝境中踏出了胜利之路。
二、“三个胜利”纪念馆: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坐标
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三个胜利”纪念馆。纪念馆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和抗战胜利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平型关大捷展区,一组复原场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战士们埋伏在冰封的山沟里,棉衣单薄却眼神如炬。冲锋号响起时,他们踏着积雪冲向敌人,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太行抗战展区的一面“烈士墙”上,密密麻麻排列着3000多个名字,像星辰嵌进黑夜,其中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实践队员在里面找到了“王二小”—不是课本里的放牛娃,而是横山本地人,1945 年给部队送粮时被日军刺死,年仅十六。伸手触碰那冰凉的刻字的时候,忽然明白:纪念馆不是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记住“王二小”们为何甘愿把生命定格在十六岁—为了让更多孩子不必在十六岁就死去。
在那硝烟弥漫的烽火年代,新四军和江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战在最危险的敌伪心脏地区,许多革命战士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并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抗日壮歌。
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史料,让实践组员重新走进当年抗战的光辉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纪念抗日前辈,也是为了激励生活在阳光下的青少年,继续弘扬前辈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老兵访谈:岁月里的赤诚与坚守
本次“踏访红色遗迹,聆听老兵故事”主题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去采访参加过崇武以东海战的老兵。老兵虽已年迈,但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时,眼神中依然闪着光芒。他颤抖着拿出一张珍藏多年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水兵服,胸前的飘带在海风中飞扬。
“当时我们的装备不如敌人,但没人退缩。”老兵回忆道,“战斗中,指挥艇被击中,17名战友重伤,2人牺牲。剩下的人咬着牙继续冲锋,因为身后就是家园,退一步都对不起这身军装。”
当被问及什么是胜利的秘诀时,老兵沉默良久,指着胸口说道:“是信念。相信正义,相信身后的人需要我们赢。”这句话与纪念馆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遥相呼应,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刻体会到:所有胜利的底色,都是无数人对家园的赤诚与坚守。
四、结语: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此次“踏访红色遗迹,聆听老兵故事”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红色遗迹里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老兵的故事里写着信仰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要传承“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活动结束后,“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纷纷表示,要将对英雄的缅怀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胜利篇章”。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传,奋斗精神永不息。新时代青年携手同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独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辉煌!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