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踏访红色遗迹 解码精神密码

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南京片区实践组员们以“踏访红色遗迹,聆听老兵故事”为主题,先后研学南京横山新四军旧址、“三个胜利”纪念馆,并专访崇武以东海战老兵。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对话,实践组员们于历史遗迹的斑驳肌理与亲历者的深情讲述中,触摸民族精神的密码,为传承红色基因收集了鲜活的素材。

横山新四军旧址

在横山深处的新四军旧址,青瓦土墙的茅草屋不足十平米,70余年前新四军战士曾在此议事、休整。油灯盏底的黑垢,木桌边缘被补丁棉衣蹭出的磨痕,这些细节让遥远的历史有了可触的温度。展柜中一双深褐色草鞋引得实践组员驻足凝视:麻线磨损泛白,鞋底三层磨穿,鞋帮处的深色渍痕恰似凝固的血迹。“这是一位通信兵的遗物,他身中数枪仍爬行三里传递情报,直至将情报交付战友才倒下。”讲解员的介绍使实践组员默然——磨穿的草鞋、带血的情报,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从口号化作绝境中向前的决绝。

“三个胜利”纪念馆

步入“三个胜利”纪念馆,在平型关大捷的复原场景前,实践组员们久久伫立。冰封的山沟里,战士们伏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堆中,棉衣薄如纸片,睫毛凝着霜,眼神却亮如星子。冲锋号声划破寂静时,他们如冻土里破土的春芽跃出雪堆,带着一股“拼了命也要把敌人打回去”的狠劲冲向敌阵。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清胜利从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转过展角,太行抗战“烈士墙”扑面而来。三千多个名字密密麻麻,像缀在历史天幕上的星,大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实践组员放慢脚步,指尖隔着墙面轻轻划过那些名字,13岁的儿童团员李爱民为掩护群众,故意引开敌人被刺牺牲;19岁的护理员在抢救伤员时中弹……这些本该拥有寻常青春的年轻人,用生命筑起防线,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再是书本里的句子,而是滚烫的担当。


随后,实践组员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格外醒目。展厅尽头,1945年北平市民连夜缝制的国旗静静陈列。粗布红底上,五颗星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是用被面、棉袄棉线拼缝而成,比任何精致的旗帜都耀眼。“日本投降那天,北平市民举着它沿街奔跑,哭喊声、欢呼声混在一起。”讲解员的话语让实践组员深切感受到:胜利的狂喜里,浸着十四年抗战的血泪,这面不完美的国旗,映照着一个民族从苦难里站起来的倔强。

崇武以东海战老兵采访

崇武渔港的老屋内,92岁的崇武以东海战老兵颤巍巍打开樟木箱,红布包裹的水兵服照片泛着黄。照片上的年轻人站在舰甲板上,帽檐飘带被海风掀起,眼神亮得像闽海的浪。“当时我们的艇小,敌人的舰大,炮弹打过来时,重伤的战友倒下了,剩下的咬着牙往前冲。”老人颤抖的手抚过照片上的舷号,声音沙哑却有力,“身后就是家,退一步,对不起这身军装。”实践组员们相顾无言,心中却豁然明了:所有辉煌的胜利背后,都是千万颗“宁碎不折”的赤诚之心。
红色遗迹的砖石上,岁月磨不去信念的纹路;老兵故事的褶皱里,时光带不走信仰的温度。这场实践让实践组员们真切懂得:红色遗迹从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能触摸到的精神密码——补丁里的滚烫从未冷却,雪地里的脊梁始终挺直,鲜活的青春永远明亮。


一次探访,触碰一段滚烫的历史;一份感悟,点燃一簇不灭的火种。新时代青年当以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青春接力传承。红色基因的延续,从来都是具体的行动,而非抽象的口号。
(撰稿:徐紫夜 图片:侍林婧)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