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洒满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青伊湖镇的一个寻常小区,一场跨越半世纪的对话在此温暖展开。近日“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组员组成的采访小组走进老兵马长清家中,聆听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讲述军旅岁月里的坚守与奉献,探寻那份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不凡的精神密码。
“家里面很穷的,当兵能吃上饭,还能保卫祖国。” 谈及入伍初衷,马长清老人的回答朴实而直白。上世纪 70 年代,为了生计与家国担当,他穿上军装,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在部队这个 “大熔炉” 里,马老经历了从炊事员到炮兵的巨大角色转变。最初,他在炊事班与锅碗瓢盆为伴,用 8 毛钱的日均伙食费,为战友们保障热腾腾的米饭,灶台便是他的 “战场”;后来服从部队调配,他转身成为炮兵,在震耳欲聋的阵地前沿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部队需要干啥就干啥,干啥都得干好。” 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使命的绝对服从与对岗位的极致负责。
无论是炊事班的烟火缭绕,还是炮兵阵地的硝烟弥漫,马老始终秉持着 “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的信念。他说:“在炊事班,每一勺饭菜都要让战友有力气冲锋;到了炮兵连,每一发炮弹都要精准打击敌人。” 岗位虽异,那份扎根岗位、默默奉献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令人敬佩。
1972 年,马长清被评为连队 “标兵”,这个称号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重若千钧。“标兵就是别人要向我学习,做活要在人前。” 老人谈及此事时语气淡然,却难掩背后的付出。在那个伙食费仅 8 毛钱、训练科目繁琐艰苦的岁月里,成为 “标兵” 意味着要在技能、觉悟、奉献上都做到极致。
采访中,马老回忆起训练场景:“做操、跳远、跳木马,当兵哪能不吃苦。” 即便条件艰苦,他仍在每个岗位上精益求精。在炊事班,他钻研伙食保障;到了炮兵连,他苦练操作技能。这份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执着,让他成为战友们心中的榜样。正如采访小组感悟中所写:“标兵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人。”
军旅生涯中,除了坚守与拼搏,温暖的战友情同样令人动容。马老提及一位战友时眼泛泪光退伍后一起回家,我不识字,他就教我写字。睡觉的时候,我还在肚子上画着练。” 这份互帮互助的情谊,成为艰苦岁月里的一抹亮色。
谈及遗憾,老人坦言因小学文化程度未能提干,但更多的是对军旅生涯的无悔:“当兵条件比家里好,还能为国家做事,光荣!” 如今,虽年事已高,当年训练留下的坚韧仍在 —— 他笑称自己身体比同龄人硬朗,“训练吃苦不算啥,都是为了保家卫国。”
面对来访的青年,马老送上殷切寄语:“年轻时候要处好关系,对老对小都要照顾,就像我们当兵时帮老百姓抗洪、做活一样。” 简单的话语里,是老一辈对责任与担当的传承。

走出马老的家,盛夏阳光依旧炽烈。这场采访不仅是一次历史记忆的打捞,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马长清老兵用跨越半世纪的坚守告诉大家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那份在岗位上闪光的 “标兵精神”,终将成为激励新一代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撰稿:吉嫣 供图:马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