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横山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参观纪实

2025年7月2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南京。实践组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横山新四军革命纪念馆,在这片曾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阳光透过苍松翠柏洒落,为纪念馆镀上一层庄严的金色,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故事。这座坐落于青山松柏间的纪念馆,以丰富的史料陈列和创新的展陈方式,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在横山地区浴血奋战的壮烈史诗。

铸铁雕像前的精神叩问:青春何以不朽
盛夏的横山松涛阵阵,为纪念馆平添几分肃穆。步入序厅,一座高3.5米的铸铁雕像震撼人心——新四军战士持枪冲锋,枪尖直指苍穹,肌肉线条如刀削斧劈。这座名为《前进》的雕塑,其底座镌刻着"1943"字样,正是横山反"扫荡"战役的关键年份。

"当年许多战士牺牲时,年龄还不及在座的大学生。"讲解员指着史料厅内陈列的灰色军装介绍。这件属于刘别生团长的军装,领口暗褐色的血迹与28处补丁形成强烈对比。玻璃展柜旁的数字屏实时显示着文物修复过程:技术人员用当年同款粗棉线,以每平方厘米32针的密度复原补丁。"这些针脚里藏着真正的青春密码。"实践组员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老照片里的精神解码:何为真正的“松弛感”

在“战地救护”专题展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发年轻参观者的热议。照片中,12名女卫生员抬着担架奔跑在泥泞的田埂上,飞溅的泥浆沾满裤腿,卫生员却绽放着灿烂的笑容。AI复原技术让这张1943年的照片“活”了起来——动态画面中,担架上的伤员突然抬手为卫生员拭汗,引得现场观众红了眼眶。

“这才是真正的松弛感。”某互联网公司90后党员张哲在朋友圈分享感悟,“不是刻意营造的云淡风轻,而是明知前路有地雷,仍能为了战友笑对生死。”纪念馆特别设置的"时空对话"装置前,参观者纷纷留下心声:“您们的笑容,照亮了我们的未来。”

英烈墙下的时代答卷:从铭记到传承

尾厅的英烈墙采用最新激光雕刻技术,3.6万个金色姓名在深色背景上如星河闪烁。AR识别系统让参观者扫码即可了解每位烈士的事迹。当定位到"王二小"的名字时,系统弹出珍贵史料:这位与放牛娃同名的少年,在送粮途中为引开日军而牺牲,少年贴身口袋里的半块麦饼,至今保存在纪念馆文物库。

"这不是普通的纪念墙,而是一部立体党史教科书。"纪念馆馆长介绍,通过"云祭扫"系统,已有23万人次在线认领英烈姓名,承诺完成一项公益行动作为"回信"。在出口处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当代青年的践行故事:有大学生支教山区,有工程师投身国防科研,有医护人员请战抗疫一线......



夕阳西下,纪念馆屋顶的红星准时亮起。这颗采用光伏发电技术的红星,每晚可照亮318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正如参观者在留言簿所写:“您们用补丁缝制铠甲,我们定将星光铸成银河。”据悉,该馆今年已接待参观者42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7%,红色基因在新老对话中实现着跨越时空的传承。
(撰稿:陆庆晖 图片:侍林婧)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