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青年学子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成员陈晓琪用她在甘肃科宇智能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月的暑期实践,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从电路板焊接的毫米级精度,到智能水表装配的严苛标准,这位00后大学生用工匠精神丈量着成长的维度,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技能报国的责任担当。
精密操作:从课堂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跨越甘肃科宇智能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何川电子工业园区,作为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以“技术立身,责任为本”为核心价值观,专注于过程自动化解决方案。陈晓琪的实践之旅从生产车间开始,焊接电路板成为她的第一课。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她反复练习细小元件的精准焊接,既要避免虚焊影响电路连通,又要防止焊锡过多造成短路。“精密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她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每一个焊点的饱满度,都关乎产品的最终性能。”
此外,她也参与了智能水表的装配工作。科宇的智能水表采用NB-IoT和蓝牙技术,装配时需要将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与表体精准对接。陈晓琪专注密封圈的安装和通信模块的调试,在压力校验设备中模拟不同水压环境,严格把控“密封性毫米级误差”,精准落实“持续满足顾客需求”的质量方针。

图为团队成员陈晓琪装配并校验智能水表。陈晓琪 供图
机械加工:从图纸线条到实体切削的呼应进入机加车间,陈晓琪的实践聚焦于传感器外壳的加工。传感器作为公司CBB、CBW系列产品的核心部件,其全不锈钢结构外壳的加工要求极高。她观摩学习师傅使用车床进行外圆、端面等基础加工,通过调整刀具角度和进给速度保证外壳的圆度和光洁度。钻铣床的操作更让她印象深刻,孔位的尺寸误差需控制在极小范围,否则会影响传感器的信号传输效率。
“图纸上的每一道线条,都对应着车间里的每一次切削。”陈晓琪在工作日志中写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奇妙呼应,让她的机械制图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

图为团队成员陈晓琪制作的CAD图纸与使用的钻铣床。陈晓琪 供图
洁净装配:从细节严谨到性能卓越的升华在洁净装配区,陈晓琪穿上无尘服,参与了公司核心产品CBB系列压力变送器的装配。这一环节对环境和操作精度要求极高,从敏感芯片的精准嵌入到信号处理模块的抗干扰调试,再到外壳的密封工艺,每一步都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性能。技术员强调:“复杂工况下的产品性能,藏在每一个细节的严谨里。”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陈晓琪的心中。
此外,她还参与了配电箱的元器件装配工作,按照设计图纸将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等元件固定在箱体内部,再进行规范的线路连接。通过本次实践,“安全”二字从理论走向实践,全面融入各环节工作流程,真正实现了从“纸上制度”到“落地执行”的质变。

图为团队成员陈晓琪装配配电箱电器元器件。陈晓琪 供图
智慧水务:从技术应用到民生价值的感悟在实习后期,陈晓琪有幸学习了公司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的运行逻辑和实际应用案例。该平台整合了“互联网+水务”云计算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水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观摩甘南临夏智慧水务平台、定西市城乡供水管理系统等实际案例,她认识到这一平台在减少爆管、降低管网漏水、提升水务管理水平方面的显著价值。
特别让她触动的是与公司经理白建平的交流。白经理分享了公司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方向以及对行业未来的展望,并鼓励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技术不仅要先进,更要服务于民生。”陈晓琪在日志中写道,“这让我看到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陈晓琪和公司经理白建平、主管王玉娟的合影。陈晓琪 供图
成长展望:从个人精进到团队卓越陈晓琪的实践经历是“‘能’动未来,‘源’梦实践团”“以精度铸品质”的生动体现。她对焊接工艺的反复打磨、对机械加工的深度观察,与团队成员在各岗位追求的“精益求精”精神高度契合。这份对“精密即生命线”的深刻理解,不仅塑造了她的专业态度,更融入团队共同的成长基因。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优秀的产品来自于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控。”陈晓琪总结道,“未来,我将与伙伴们携手,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深耕,让每一个操作细节都成为专业能力的有力证明。”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像陈晓琪这样扎根实业、苦练本领的青年学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他们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不仅需要高精尖的技术突破,更需要一代代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锤炼出非凡的技艺。而这,正是中国制造最坚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