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展 “铭记历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322107011、2322107012、2322107013团支部“红色展望队”于暑期开展“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主题实践活动。8月1日,分赴浙江、淮安、宜兴、晴隆、连云港、南通、镇江等地,参观红色纪念馆与革命遗址,通过实地探访、文物观摩、史料研学等形式,追溯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活动以“学思践悟”为主线,旨在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践行新时代使命。
  付文吉同学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沿着石碑长阶拾级而上,厚重历史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与事迹,生动再现了浙江儿女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牺牲与奉献。泛黄的照片、锈蚀的军装、斑驳的勋章,无声诉说着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尤其在抗日战争展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英勇抗争,让他深刻领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意。他表示,和平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先烈为榜样,立足本职、奋斗进取,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任航同学在淮安市周恩来故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总理童年勤学、少年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到投身民族解放与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伟人的品格与风范。周恩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家风,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情怀,让他深受触动。他感慨,总理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唯有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不负时代重托。
  邵运同学在宜兴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通过图文、实物与多媒体展陈,重温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一位16岁少年为掩护红军牺牲的事迹,让他深刻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他表示,今日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新时代青年当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在学业与生活中践行“长征精神”,成长为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王曦同学伫立于晴隆县烈士陵园的汉白玉浮雕墙前,凝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思绪飘回烽火岁月。在刘兴旺烈士墓前,他触摸到一位普通战士的信仰与牺牲;在无名烈士墓区,他感受到“未留姓名却铺就和平”的深沉力量。他动情道:“每一寸安宁都凝结着英烈的热忱,唯有珍惜当下、奋发前行,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吴耀华同学在连云港革命纪念馆,透过锈迹斑斑的枪炮、泛黄的书信,以及小沙东海战的场景复原,仿佛置身于革命征程的激荡中。1948年连云港解放的史料,让他看到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身影;新四军战士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的勇气,更如灯塔照亮黑暗。他表示,革命精神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新时代青年当以知识为刃、以责任为盾,在平凡中坚守,在需要时挺身,让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徐童亮同学漫步南通市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烈士纪念碑的凝重与家书中的温情形成强烈共鸣。陈芳烈士“在濠河种满桃树”的遗愿,与今日游人的笑靥相映,让他懂得“英雄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目睹老人轻抚亲人名字的场景,他更深刻体会到跨越时空的思念与传承。他坚信,新时代青年皆是精神接力的奔跑者,当以敬意化为力量,在濠河晚风中续写担当。
  朱一可同学在镇江市烈士陵园,被一件件文物深深震撼:生锈的土炮、带血迹的军用挎包、16岁烈士的墓碑……这些实物超越文字,直击人心。无名烈士墓前的新鲜菊花、家书中“还祖国债”的朴素表达,让他意识到历史中未被记录的个体牺牲同样伟大。他感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载体。作为青年,当以具体行动传承这份责任,让无名者的光芒永耀新时代。”
  此次暑期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永恒。从烈士遗物中的血迹到无名墓碑的静默,从周恩来总理的清正到红军战士的坚韧,历史以最真实的方式告诉青年:和平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拼搏得来的。队员们纷纷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红色精神融入学业与生活,以“铭记历史”的自觉、“砥砺前行”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答卷。正如付文吉同学所言:“先烈的精神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吾辈的奋斗如火炬,必将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作者:朱一可 来源:朱一可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