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史料到心声:社会实践队的"抗战文化翻译"之路

"原来'红色宣讲'不是念稿子,是要把历史讲成居民能听懂的故事。"站在三里墩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队员深吸一口气,看着台下认真倾听的居民,想起一个月前自己对着史料发呆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这场看似顺利的抗战文化宣讲,背后藏着一群大学生将"历史文本"转化为"生活语言"的笨拙与成长。
筹备之初,队员们陷入了"史料困境"。在南通革命纪念馆搜集资料时,他们带回了厚厚的《南通抗战史编年》《华中抗日根据地文献汇编》,里面满是"反扫荡""战略相持阶段"等专业术语。第一次试讲,队员照着PPT念"1941年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战略意义",坐在下面的指导老师摇了摇头:"你讲得很准,但社区的大爷大妈可能听不懂。"

图为小分队队员参观南通革命纪念馆。黄峥 供图
如何让历史"落地"?队员们开始了一场特殊的"翻译"工作。他们把"战略转移"解读为"就像家里着火了,先把老人孩子转移到安全地方,再想办法灭火";将"统一战线"比作"邻居们一起对付闯进院子的强盗"。为了让小朋友理解"持久战",队员们设计了"吹气球比赛":"就像给气球打气,日军一开始很猛(气球快速变大),但咱们慢慢坚持(持续补气),最后一定能把气球吹得更大。"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队员刘同学负责讲解"九一八事变",最初她准备了详细的时间线:"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试讲时,有位阿姨举手:"姑娘,你说的南满铁路在哪儿?和咱们南通有关系吗?"这个问题让刘同学愣住了。回去后,她特意查资料发现,南通大生纱厂在九一八后曾组织"抵制日货运动",工人自发销毁日纱,于是她在宣讲中加了这段:"就像咱们现在抵制假冒伪劣产品,当年的工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日本人:中国人不好欺负。"修改后的讲解,让居民们频频点头。
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定制化"设计,是队员们的另一个突破。对老年人,他们侧重"回忆联结"——播放1945年南通光复时的老照片,询问"当年您家是怎么庆祝胜利的";对中年人,他们结合"家风传承",讨论"抗战精神对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对孩子们,他们准备了"英雄卡",每张卡片上印着一个抗战小英雄的故事,比如"送鸡毛信的海娃"。
活动当天的"国歌合唱"环节,意外成了检验"翻译"成果的试金石。起初,队员们担心居民们不好意思开口,特意准备了领唱。但当旋律响起,看着PPT上同步播放的抗战影像——芦苇荡里冲锋的战士、田间地头支前的百姓、废墟上升起的国旗,居民们的歌声自然而然地汇聚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响起时,周睿注意到,坐在第一排的张奶奶跟着节奏轻轻拍着腿,嘴唇翕动,眼神里闪着光。后来张奶奶说:"你们讲的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总说'要争气',今天唱国歌,才明白那'气'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图为小分队队员宣讲过程。沈琳华 供图
知识竞答环节的互动更印证了"翻译"的效果。当问到"南通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是谁"时,不仅有老人回答"梁灵光",连12岁的男孩都能说出"他带领部队在三阳镇战斗中歼灭日伪军300多人"。这个答案,来自队员们特意改编的"抗战顺口溜":"梁司令,真英勇,三阳镇上显威风;灭日寇,保家乡,南通百姓记心中。"
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在总结会上写下感悟。一个队员说:"以前觉得学历史是为了考试,现在才懂,是为了学会说话——用先辈能听懂的真诚,说后代能明白的故事。"这种成长,或许比任何宣讲成果都更珍贵——当一群大学生学会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抗战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力量。
作者:黄峥 来源:南通大学“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聚光孤独症,社区展作递真情
  • 聚光孤独症,社区展作递真情
  • 2025年7月18日,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昭明实践团的同学们去往徐州市风华园小区以作品展览、科普宣讲、互动寄语的形式,
  • 07-22
  • 山海展农韵,闽台汇新篇丨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