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午后,三里墩社区活动中心的空调风里,混着老藤椅的木味与孩子们的笑声。当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队员的PPT翻到"南通抗战时期的民间支援"时,78岁的陈老先生慢慢直起了佝偻的背,枯瘦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点着:"这张照片里的码头,我小时候去送过信。"话音刚落,前排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高了手:"爷爷,送信要走夜路吗?会不会遇到坏人呀?"
这场跨越近八十年的对话,是三里墩社区抗战文化宣讲中最动人的片段。当"传承烽火记忆,赓续青年薪火"实践小分队带着精心准备的史料走进社区时,他们或许没料到,这场宣讲会变成一场三代人共话历史的温情聚会。
筹备阶段,队员们就格外留意搜集南通本地的"民间抗战故事"。在南通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南通民众抗战纪实》里记载着这样的细节:1943年反"清乡"斗争中,城郊妇女们用锅底灰给游击队员染布做伪装服,孩童们装作放牛娃传递情报。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被队员们特意整理进宣讲素材。"我们想让居民们知道,抗战不只是课本里的宏大叙事,更是爷爷奶奶们亲历的生活。"队长说。

图为小分队队员在南通革命纪念馆。黄峥供图
宣讲现场,当队员讲到"南通沙家浜式的芦苇荡战斗"时,陈老先生忽然打开了话匣子。他记得7岁那年,父亲是村里的农会干事,曾带着他在芦苇丛中躲避日军搜查。"那会儿天刚亮,露水打湿裤脚,父亲把我藏在蒲草堆里,自己拿着镰刀假装割草。日军的皮鞋声离得那么近,我大气不敢喘,直到他们走远,父亲才抱着我哭。"老人的声音有些发颤,坐在他身边的小男孩瞪大了眼睛:"爷爷,您当时不怕吗?"陈老先生摸了摸孩子的头:"怕啊,但想着不能让日本人抢走咱们的地,就敢咬牙挺住。"
这样的对话在活动中不断发生。知识竞答环节,当问到"南通抗战中最著名的妇女抗日组织"时,65岁的张阿姨抢着回答:"是'南通女界救国会'!我姥姥就是其中一员,她教妇女们做军鞋,还偷偷给伤员喂药。"她的孙女在一旁听得入神,随即在"红色心愿墙"上写下:"要像太姥姥一样勇敢。"
孩子们的反应尤其令人动容。在"重走抗战路"模拟游戏中,他们背着自制的"干粮袋"(其实是装着书本的布袋),在社区小广场的障碍物间穿梭,体验游击队员的艰辛。一个小女孩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不肯放弃:"老师说,当年小交通员比我还小,他们能做到,我也能。"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围在陈老先生身边,听他讲"如何辨别日军飞机和我方飞机",稚嫩的提问里,藏着对历史最纯真的敬畏。
团队队员感慨:"我们原以为要靠激昂的语言打动大家,没想到最有力的是真实的故事。当孩子握着老人的手说'谢谢爷爷保护我们'时,我突然明白,传承就是这样——把亲历者的记忆,变成后来者的底气。"

图为小分队队员和社区居民合影。周亚涛供图
夕阳西下,"红色心愿墙"已贴满五颜六色的便签。有老人写下"愿后代永记太平来之不易",有中年人写"要教孩子学唱国歌",更多的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字迹:"我要当英雄""谢谢爷爷奶奶"。这些字句,在晚风里轻轻飘动,像一串跨越时空的对话,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烽火记忆从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在代际相传的温度里,永远鲜活的精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