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盛夏支教传知,笔墨践初心

  2025 年 7 月 7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踏入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公益教学之旅。团队匠心独运,将晦涩的课本知识巧妙融入趣味盎然的情景游戏与互动活动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知识披上生动的外衣,助力孩子们轻松汲取养分。教学过程中,他们化身敏锐的观察者,捕捉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早在活动筹备阶段,团队便深入调研社区儿童的暑期学习需求,据此精心雕琢课程体系,旨在为孩子们编织一段充实快乐的夏日时光,更期望为社区教育探索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趣味数字课堂:探索数学知识的灵动之美

  晨光微熹,社区活动室里已坐满了认真等待的孩子。实践团队的志愿者老师善于将知识融入生活,在除法教学中,老师取出 48 颗糖果,向孩子们提出分组分配的问题。课堂上,孩子们或动手分摆、或纸上推演,在循序渐进的探索中,得出每组 8 颗的答案,于具象化的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逻辑之美。

  在周长课程中,志愿者为每位孩子准备了 24 厘米长的铁丝,引导他们创作不同的长方形。孩子们积极尝试,构建出多种规格的图形。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位平时沉默的男孩发现了长与宽之和的规律,志愿者及时肯定并组织讨论,让周长概念在互动交流中自然明晰。

  而在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环节,实践成员以 “桥梁加固” 积木搭建活动为载体。四边形结构的脆弱与三角形结构的稳固形成鲜明对照,激发了孩子们深入探究的兴趣。他们在亲手搭建的过程中,悄然揭开几何原理的神秘面纱,让知识的获取充满发现的乐趣。

  跳绳跳动时,读书声不停歇

  在语文课上,志愿者老师将教学与跳绳结合,创造出多种趣味学习方式。我通过精简语言、合并重复表述,在保留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缩写。

  语文课上,志愿者老师巧出新招!把背古诗、词语接龙与跳绳结合。孩子们随着绳子 “唰唰” 声,边跳边念 “床前明月光”,边蹦跶边绞尽脑汁接词语,越跳越起劲,越学越上头,在运动中轻松记住知识。

  教比喻句时,志愿者以跳绳作教具,弯弯的跳绳像彩虹。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学会用比喻表达,“老师笑起来像春天的太阳”。这些趣味游戏,将语文知识深植孩子们心中,静待发芽开花。

  课堂互动于思维碰撞中提升沟通能力

  活动现场,志愿者以温和智慧的方式化解孩子矛盾。面对因彩色积木争执得面红耳赤的两名男孩,志愿者并未贸然介入,而是蹲下轻声引导:“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并借助情绪词汇卡片,帮助他们表达感受。蓝衣男孩举着 “委屈” 卡片,坦言对方未经同意抢走积木;另一位男孩则用 “生气” 卡片道出因作品被否定的不满。志愿者循循善诱:“我理解你们的感受,若重来一次,你们觉得该怎么做?”

  在日常相处中,志愿者始终践行引导式教育。当孩子们因文具使用产生分歧,团队成员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双方平等对话,耐心倾听想法。在温柔引导下,争执的少年主动反思:“先前评价欠妥”“取用材料该先征得同意”。这些真诚话语,将矛盾转化为理解,播下尊重包容的种子。

  活动中,矛盾与和解成为天然社交课堂。志愿者秉持 "问题即教育" 理念,用情绪卡片、情景模拟,帮助孩子们在冲突中学会共情与沟通。正如志愿者所说:"冲突经验是成长养分。" 随着引导深入,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墨香交织处,时光悄然成诗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争着展示自己学到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玩起了 “弹珠学数学” 的游戏,有的一边跳绳一边背古诗,还大方分享自己的小窍门。在写作课上,有个小男孩说爷爷的呼噜声像猪叫,特别逗;数学课代表把学除法比作分蛋糕,一下子就把难懂的知识讲明白了。孩子们这些奇思妙想的比喻,把课堂变得热热闹闹,大家笑得停不下来。

  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点滴成长与情感联结,成为这次实践最珍贵的注脚。当看到他们在解开数学谜题时眼中闪烁的光亮,或是与同伴化解矛盾后舒展的眉眼,实践团队成员们都深切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改变正悄然发生。临别之际,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这段时光,画面中老师讲解的侧影、课堂上的欢乐瞬间,虽笔触尚显生涩,却饱含着最纯粹的情谊。

  社区家长王女士也分享道,孩子回家后兴致勃勃地聊起课堂上的几何实验,言语间满是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这种将知识融入趣味活动的教学方式,似乎让学习这件事,在孩子们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岁月留痕:社区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与温情印记

  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盐城社区开展教学实践。课堂上,志愿者将糖果作为除法运算的具象载体,巧妙地将跳绳计数与古诗诵读相结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此次实践经历,让志愿者们收获颇丰。他们计划通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探索更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未来在不同社区的教学实践中,团队将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形式。希望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为社区教育注入更多活力,让更多孩子在趣味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作者:沈轶凡 毕馨怡 朱琴 来源:红心研墨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