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抗战文艺作品:历史的回响与精神的传承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文艺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段波澜壮阔、悲壮激昂的历史;又如同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抗敌,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音乐、文学到影视,各类抗战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回响,传承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激发民众爱国热情、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松花江上》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大量东北军民被迫流亡,词曲作家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了他们的悲惨遭遇,深受触动。他深入东北难民集中地区,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基于这些见闻,张寒晖创作出了《松花江上》。歌曲开篇,以缓慢而哀伤的旋律,唱出了东北家乡的富饶以及沦陷后的悲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随后,旋律逐渐激昂,“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这一声声呼唤,如泣血的呐喊,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歌曲创作完成后,迅速在大江南北传唱,周恩来评价其 “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它不仅是一首哀歌,更是一首战歌,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斗争。
  与《松花江上》并称 “流亡三部曲” 的《流亡曲》《复仇曲》,同样展现了东北军民的苦难与抗争。此外,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收录的 700 多首抗联、抗战歌曲,如同一阵阵战鼓,擂响在东北大地乃至全国,激发着人们的斗志。这些歌曲,在抗战胜利后的岁月里,依然代代传承,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激励着人们勇毅前行。
  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文学逐渐成为创作主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明确强调在文学创作中 “抓取反帝国主义的题材”。东北流亡作家群率先举起抗战文学的旗帜,形成了一支特殊的 “笔部队”。以萧红、萧军、舒群、端木蕻良等为代表的东北作家,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激愤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用文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的野心。
  萧红的《生死场》真实记录了侵略者的暴行以及村民的反抗。书中人物喊出 “我是中国人…… 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今天…… 我们去敢死…… 决定了…… 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这些话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则展现了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东北作家李辉英在听到家乡沦陷的消息后,迅速创作了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长篇小说《万宝山》,以笔为戈,投身抗战。抗战文学作品中的这些血泪画面,激发了人们的国耻家恨,成为中国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电影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还原历史场景、展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的重要功能,被称为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投影。早期的抗战电影,如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天明》,讲述了家乡在战火延烧下一对表兄妹的离合命运,呼吁抗日救国。孙瑜导演的《小玩意》和《大路》,直接展现了抗日的恶劣局势。1935 年上映的《风云儿女》,通过两位年轻人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情绪,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迅速传播,成为时代战歌,并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47 年上映的电影《松花江上》,以东北松花江畔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战争前东北乡村的景象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下人民的苦难,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的残酷与艰辛。这些抗战电影,通过银幕的呈现,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弘扬民族精神。
  抗战文艺作品是历史的珍贵记忆,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这些作品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激励着我们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那段历史的回响,永远在中华大地回荡。
作者:黄莹舒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