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北平抗战中的文化抗争

  当古老的北平城被战火的阴霾所笼罩,文化人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抗战 —— 文化抗争。他们的文字,如泣血的音符,奏响了北平不屈的乐章;他们的思想,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中抗争的道路。从 “九一八事变” 到 “卢沟桥事变”,再到北平沦陷后的漫长岁月,文化人的抗争从未停止,他们为守护北平的文化尊严、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 “九一八事变” 起,北平城便陷入了日本侵略势力的阴影之中。虽然北平尚未沦陷,但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国民政府的 “不抵抗” 政策,让北平民众的忧患情绪日益浓重。文化人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危机,他们以笔抒怀,借景抒情,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到作品之中。杨晶华在《西山之秋》中写道:“今岁呢!适逢辽吉被占,国难当头,一想到红叶,便会联想到关外无数落叶,染着被难同胞的斑斑血迹……” 西山的红叶在他眼中,不再是秋日的美景,而是东三省沦陷的民族之痛的象征。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在随后的日子里愈发频繁,成为文化人宣泄情绪、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手段。
  吴伯箫在 1936 年写下《我还没见过长城》,文中表达了他对未能登上长城的遗憾。他并非不想去,而是因为长城沿线早已被日寇践踏。他在文章结尾写道:“朋友,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去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 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也激励着国人从沉睡中觉醒,拿起武器,保卫祖国的山河。
  在 “九一八事变” 与 “卢沟桥事变” 之间的近六年时间里,日本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北平城区,文化人对此有着切肤之痛。著名作家张恨水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想起东长安街》中描述了自己在东长安街的遭遇。他每日往返于西南城角的家和东北城角的工作地点,必经东长安街,而这里常常能看到敌兵的身影。“当我转过东单牌楼的时候,一眼便看到那穿黄制服、大马靴、红帽边的敌兵,约莫三五十名,架了机关枪,伏在操场地面上,向西城瞄准。” 这种屈辱的场景让他难以忍受,“这一阶段,让我常常闪开东长安街,绕路他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行径愈发嚣张,练习巷战、随意断绝交通,北平城几乎成为了他们的 “军事演习场”。张恨水的感受,代表了众多文化人的心声,他们对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愤怒,对北平城的未来充满担忧。
  “卢沟桥事变” 后,北平沦陷,文化人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文学家曹靖华在文中记录了事变当日的场景,那隆隆的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打破了北平城的平静。杨刚在《北平呵,我的母亲!》中,以充满感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沦陷的悲愤与怒火。“中国的孩子们,北平的儿女们!还记得古城里灿烂如流星的琉璃瓦脊么?为何容它以同样的辉煌迎接仇人?那高昂尊贵的白玉桥,岂能由屠人犯溅满淤血的狼蹄留下蹄印?” 她呼吁人们起来反抗,“起来!起来・中国的孩子们,上北平去吧,北平是我们自己的家乡…… 一场争夺母亲的血战已经包围着北平,腾起了它的火焰・弟兄们,动身吧!今天晚上!动身背上我们的枪支,勒上我们的子弹,撒下马儿朝那北平道上驰去罢,和我们北方的弟兄们手拉手儿,跟北风再争一次生命锦标!打回北平去・我们必须要收回我们的家乡”。她的文字如同一把利剑,刺向侵略者的心脏,也激励着无数北平儿女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在北平沦陷后的艰苦岁月里,一些文化人虽然被迫离开,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北平。老舍、梁实秋等以思念北平、追忆昔日北平为内容进行创作,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控诉。而在敌后战场,魏巍等文化人亲身参与战斗,用文字描绘出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战的形象,鼓舞着人们的士气。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北平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北平的抗战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北平抗战中的文化抗争,是一部悲壮而激昂的史诗。文化人用他们的文字,展现了北平城在战火中的不屈形象,唤醒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他们的抗争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北平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尊严独立而奋斗。
作者:黄莹舒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