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2025年2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砼心筑梦实践队决定前往贵州省遵义市赤水河畔的竹编工艺村通过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增强文化自信,探寻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2月5日砼心筑梦实践队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赤水河畔的竹编工艺村。在这里,砼心筑梦实践队拜访了“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她向实践队展示了精湛的赤水竹编技艺,从选材、劈竹到编织,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砼心筑梦实践队队员还亲自动手学习编织简单的竹篮,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复杂与精细。随后,实践队参加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实践队不仅品尝了传统美食,还观赏了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实践队了解到这些节日习俗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为竹编传承人现场制作。通讯员 徐文静 供图

图为实践队向传承人学习。通讯员 徐文静 供图
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这种方式虽然直接有效,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大规模推广。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困境,砼心筑梦实践队采访了几位老一辈的竹编非遗传承人。他们普遍反映,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和激情,传承后继乏人。同时,现代市场的冲击也使得传统手工艺难以维持生计。砼心筑梦实践队深刻体悟到需要探索更多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如网络教学、虚拟现实体验等。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市场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与工业化产品竞争。面对非遗文化的传承逆境,应该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同时提升其文化附加值。青年参与度低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了解和接触的机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工作坊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体验非遗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在杨昌芹的指导下,砼心实践队初步掌握了赤水竹编的基本技巧。虽然只是入门级水平,但这种亲身体验让实践队队员更加珍惜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社会责任的增强通过与老一辈传承人的交流,砼心筑梦实践队深刻感受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砼心筑梦实践队深刻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通过此次实践,砼心筑梦实践队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砼心筑梦实践队认识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图为杨昌芹教当地居民。通讯员 徐文静 供图
砼心筑梦实践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砼心筑梦实践队认为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青年参与度等措施,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