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非遗寻红色根脉”团队走进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此次活动聚焦非遗技艺与红色革命精神的创新结合,通过实地探访、游客访谈及馆方交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为革命精神的时代化表达注入活力。
一、青山抱赤魂,朱梁铭初心
凤凰山麓,苍翠环抱,红梅点染春色。拾阶而上,刻有党徽的宣誓墙与砖红色纪念馆巍然矗立,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红色革命的厚重在此交融。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以“红色衙前·光辉起点”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次有组织农民运动。
步入序厅,巨幅浮雕再现了衙前农民运动的壮阔场景,展墙上“衙前中国红色农运第一镇”的旗帜猎猎如生,瞬间将人拉回那段激荡岁月。《衙前农民协会宣言》与《衙前农民协会章程》镌刻于梁柱之上,中央“石书”随讲解员的叙述徐徐展开历史长卷。展厅内,复原的农协成立大会场景、泛黄的照片与珍贵文件,无声诉说着农民为争取土地权益的英勇抗争。“农民协会万岁”“土地归农民”等口号穿透时空,振聋发聩。
馆内多媒体技术更添沉浸体验:动态影像重现烽火岁月,革命音乐激荡人心。参观者或驻足沉思,或轻声交流,无一不被先辈的热血精神震撼。衙前农民运动虽短暂,却为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揭开序幕,其精神内核历久弥新。
二、民谣传星火,非遗映丹心
调研中,团队深入挖掘非遗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印记。展厅内,劳动歌谣《衙前农民斗争歌》朗朗诵读声萦绕耳畔:“衙前农民苦连连,租米重如山……要活命,团结起来干!”通俗歌词直击人心,革命斗志借民歌口口相传。馆内泥塑、蓝印花布等非遗展品亦融入五角星、镰刀斧头等元素,既承载生活智慧,亦传播革命思想。
蓝印花布尤为引人注目。其印染需经刻板、刮浆、染色等十余道工序,成品朴拙中见匠心。团队发现,革命时期衙前百姓将传统工艺与革命符号结合,既延续非遗技艺,又赋予其时代使命。这一发现为非遗与红色文化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
三、互动启新思,文旅谱华章
调研期间,团队采访了游客与馆方人员,探寻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可能。
一位热衷历史的游客提出:“红色文化需借现代形式‘破圈’。”他以游戏《隐形守护者》为例,强调互动叙事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并建议打造“沉浸式农运体验”——游客可化身李成虎,参与游行、宣言等历史场景,通过多支线选择感悟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历史不可改,但体验可触达”,他认为非遗与红色结合需兼顾内核真实与形式创新,如用短视频、萌宠IP等“接地气”方式拉近与大众距离。
工作人员介绍,纪念馆正通过非遗活动增强互动性。如“农运馆过大年”中,游客可体验拓印非遗技艺,拓制红色主题福字、红包;联动周边杨之华纪念馆、浙东运河等景点,打造“红色文旅线路”,吸引学生、党员及普通游客参与。未来,馆方计划将非遗故事线融入展陈,并借助公众号等平台扩大传播。
四、薪火传新意,燎原待少年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红色根脉的追溯,更启发了非遗与革命文化融合的多元可能。团队深刻体悟到:革命精神需借时代语言焕发新生,非遗技艺则需以创新形式赓续血脉。正如凤凰山上的红梅凌寒绽放,红色基因与非遗薪火亦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灼灼生辉。
五、结语
跨越历史长河,团队期许以青年之力,让革命精神“活”于非遗技艺、燃于互动体验、传于万家灯火。星火可燎原,非遗正青春,红色文化的生命之火必将愈燃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