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外卖员法律难题,寻求解决良方】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心系途中”实践团纪实
随着外卖行业的飞速发展,外卖员成为城市中一道忙碌的风景线。出于对这一新兴职业法律状况的好奇,我们实践团开展了一次关于外卖员的社会实践调研,旨在从法律视角剖析他们面临的问题,并探寻可行的解决办法。
为全面深入了解情况,我们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三种研究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的外卖员。同时,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外卖员进行一对一访谈,包括专送和众包骑手,以获取更丰富、深入的信息。此外,收集整理了近3年涉及外卖员的50个典型法律案例,涉及交通事故、劳动纠纷、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2%的外卖员不清楚自己与平台的劳动关系性质。在访谈中了解到,多数众包骑手与平台签订的是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受伤或遭遇其他劳动纠纷时,难以认定工伤和获得相应赔偿。例如,外卖员小李在送餐途中因躲避突然变道的汽车摔倒受伤,花费了数万元的医疗费。由于他与众包平台签订的是合作协议,平台仅给予了少量的人道主义补偿,拒绝承担工伤赔偿责任。而且,外卖员工作节奏快,为赶时间常出现交通违规行为。问卷结果表明,85%的外卖员承认曾因赶时间违反交通规则。在收集的案例中,有不少外卖员因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伤亡或自身受伤,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比如,外卖员小王为了抢时间送餐,闯红灯撞上了正常行驶的轿车,造成轿车司机重伤。小王不仅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赔偿,还因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除此之外,在配送过程中,外卖员可能遇到餐品损坏、丢失、超时送达等情况,引发消费者权益纠纷。部分外卖员表示,在处理这些纠纷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平台指导。例如,外卖员小张在送餐途中,餐品不慎被雨水淋湿,消费者要求全额退款。小张联系平台客服后,客服给出的解决方案未能让消费者满意,小张陷入两难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有依据的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根据外卖员的工作实质来认定劳动关系。对于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强制要求平台与外卖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包括工作时间、报酬、社保缴纳等内容。例如,参考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结合外卖员工作的从属性、持续性等特点,制定专门的认定细则。其次,平台要承担起交通安全教育的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外卖员参加交通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交通管理部门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频繁违规的外卖员进行重点监管。例如,建立外卖员交通违规记录数据库,对违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的外卖员,暂停其接单资格,并要求参加交通安全学习。最后,平台需建立一套清晰、公正的消费者权益纠纷处理流程,明确外卖员和消费者在纠纷中的权利义务。同时,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在平台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时,提供专业的调解服务。例如,当出现餐品质量问题引发纠纷时,平台先根据内部规则进行初步处理。若双方不满意,可申请消费者协会介入调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出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