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讯(通讯员 章厚梁)2024年8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 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来到了本次考察行程的第三站——赵朴初故居,以两天的时间先后考察了赵氏家族和赵朴初先生个人的事迹与成就。
图为调研组队员在赵朴初文化公元前合照(安徽师范大学 陈婧娴 供图)
11日当天调研团队便来到了赵朴初纪念馆,却并没有急于考察赵朴初先生个人,而是先将目光聚焦于他背后的赵氏家族。要知道赵氏一族之俊杰并非只赵朴初先生一人,而恰恰相反,赵氏家族一直活跃于中国的历史舞台,英杰无数,人才辈出。自赵朴初的先祖赵伯英,于元朝末期举家迁往安徽省太湖县以来,后世族人英才辈出,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四代翰林”,即四代翰林皆有赵氏族人,其于学术界的地位与声望便可见一斑了。
图为赵朴初纪念馆内“四代翰林”墙画(安徽师范大学 陈婧娴 供图)
说到赵氏家族的英才,便不能不提到陈邦织女士,于是调研团队来到了陈邦织专室。这里陈列着一些陈邦织女士的手迹与个人物品,附带着一些文字的补充与说明,得益于这些零零散散的材料,调研队的成员们才有幸得以窥见她传奇的一生。陈邦织女士,浙江杭州生人,毕业于上海市私立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会计系。她本可以轻松且安稳地度过一生,然而强烈的爱国情怀却使得她做出了更伟大事业。
1937年淞沪会战之后她便开始致力于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之后,她没有选择撤往远离战火的安全地带,而是毅然决然地前往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工作。在教养院中,她不仅为那些因战祸而流离失所的的儿童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并细心地教育与呵护他们,还为掩护地下党员和抗日英雄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传印长老称她:“邦织女士是朴老好伴侣、好助手,她的一生是为佛教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我们永远怀念她”。可以说,陈邦织女士为社会的发展与爱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为陈邦织专室中陈邦织旧照(安徽师范大学 陈婧娴 供图)
12日,调研团队将考察的重心转移到赵朴初老先生个人。队员们先后参观了赵朴初雕塑馆、介山堂和赵朴初故居生平展览,分别从先生的形象、文学书法造诣和人生经历与成就三个方面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雕塑馆内,赵朴初老先生的巨像巍然屹立。这座巨像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赵朴初先生一生奉献的象征。其背后的故事都令人动容,它无声地诉说着赵朴初先生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信仰,用行动诠释着一位文化巨匠的责任与担当。
走出雕塑馆,步入介山堂,映入眼帘的是赵朴初先生的书法作品,其笔墨间流淌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禅意。在这里,调研团成员不仅欣赏到了赵朴初先生的书法艺术,还通过一系列珍贵的手稿和文献了解了他的文学创作。介山堂不仅是艺术的展示,也是赵朴初先生高尚品德和博大情怀的见证。
而当调研团队来到赵朴初故居,展馆则以其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陈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赵朴初先生的成长经历、重要社会活动以及他在宗教、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通过这些详实的记录,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赵朴初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以及文化巨匠的伟大形象。
图为赵朴初纪念馆内陈设(安徽师范大学 陈婧娴 供图)
本次调研旅程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体验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赵朴初先生一生致力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协助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他的精神与榜样力量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赵朴初文化公园不仅是一处纪念之地,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