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渭河涛涛水,绿色长征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7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绿色长征·渭河行”志愿服务队在渭河(陕西杨凌区段)进行了科考实践活动,通过取样分析渭河水质现状,结合生态环保政策实施与效能,评价渭河(杨凌段)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大河涛涛育三秦,渭水横天流不息
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从陕西省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和82%的工业总产值。渭河自东向西横贯关中平原,河水灌溉良田,成就了“关中粮仓”的美誉,成为了孕育关中大地几千年文明富饶的生命之河。
渭河两岸鸟鸣稠,十里园林亮眼眸
初到渭河湿地公园,扑面而来的是河面的水汽与泥土花草的清香,走在渭河旁的行道上,志愿者们观察到河水波澜不惊地流淌在宽阔的河道里,河面波光粼粼,路边绿树成荫,海天云蒸之下,更显苍翠欲滴。
炎炎夏日,盛开的红荷让人眼前一亮,一丝轻暖的喜意涌上心头,那美丽的色彩犹如一枝饱蘸墨彩的画笔点在花尖上,无声氲开,至淡而至无。而渭河以一种静水流深的大河姿态,守护了杨凌这座农科城的天蓝水净。
涛涛渭水岁安澜,绿水青山新征程
陕西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之际的连续降雨,常常导致渭河决堤毁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渭河中下游区段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了渭河河床淤积抬高,防洪能力大大下降。
自2016年实施渭河生态区建设以来,我省启动新一轮渭河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渭河滩面治理、水面景观及自然修复18万亩,渭河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志愿者们沿河上行,在河流中段左岸收集水样用于水质分析,以便于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了水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最终有效改善水质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展望未来,一条靓丽生态区横贯关中平原,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使这条古老的河流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陕西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渭河时代。渭河也将实现永续利用,在人类成功治理大江大河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人民同心生态兴,渭河治理严管理
行走过程中,志愿者们对公园中的群众们进行了有关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政策与行动计划较为了解,绿色环保意识较强。在受访的群众中,大家高度赞扬党和国家的政策细致高效,愿意积极配合实施《杨凌示范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条例,上下一心致力促进黄河一级支流渭河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通过本次科考实践,志愿者们仔细观察了渭河生态环境状况,了解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环境政策的了解程度。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贡献力量。
 
作者:刘紫元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保学院
发布时间:2024-09-01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启航,能源先锋!
  • 为跟上时代脚步,做能源道路上的领航者,我们旨在探索在能源开发中如何平衡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清洁能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
  •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