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代表着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英勇的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先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江苏常州,有两位杰出的革命人物也为推动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分别是瞿秋白先生和恽代英先生,二位的精神是坚定信仰、无私奉献和英勇奋斗的象征。
在当今时代,许多青年人面临着无数挑战和机遇,更需要这种精神来鼓舞我们。于是借由这次暑期下三乡活动,我们将通过实地参观瞿秋白和恽代英先生纪念馆,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实质,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将其作为我们前进的指引和动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瞿秋白纪念馆。
一入馆内,便可见瞿秋白的铜像傲然站立在我们面前,在雕像后的墙面上刻着这么一行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瞿秋白,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而这行诗句即出自瞿秋白的《江南第一燕》,将他那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的革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于馆中行走,我们又多了解了些关于瞿秋白的生平事迹,馆内的一张张黑白照片都彰显着瞿秋白所经历的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当然,除了壮烈艰辛的革命经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一些有趣的小事。馆中有个小角落用画框仔细保护着一张剪纸,下面配文写道:“1930年8月,瞿秋白与周恩来受共产国际指派回国。图为瞿秋白从苏联绕道柏林回国途中,请剪纸艺人为他创作的剪影。”一见这个剪纸,我顿觉这位名人与我们亲近了不少。瞿秋白虽心怀国家,但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剪纸感兴趣,还专门请艺人为自己创作了剪影。除此之外,我们也从馆中的文字得知,瞿秋白与鲁迅也是相当好的朋友。他们曾彼此交换阅读写成的短文,寄赠诗文。馆内即展示了一封瞿秋白寄给鲁迅的诗作,“不向刀丛向舞楼,摩登风气遍神州。旧书摊畔新名士,正为西门说自由。” 面对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仁人志士本应像鲁迅写的那样“怒向刀丛”,奈何“新民士”们却钟情流连于“舞楼”,甚至还津津有味地将西门庆比作人性解放和“自由”的代言人。见此状,瞿秋白写下这首诗,对当时的“摩登风气”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批判。这首七绝,既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又可见瞿秋白的爱国豪情与悲愤惋惜之意。
瞿秋白纪念馆并不大,将要出馆时,正好见着了鲁迅先生对瞿秋白的一句评:“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够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谨以此句,表示我们经此纪念馆之旅,对瞿秋白先生的无穷敬意。

接下来,我们来到常州市晋陵中路57,59号,晋陵中路与十子街的交叉路口。这有这样一个地方,是常州红色旅游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展现了常州三杰之一的红色生平,这里就是恽代英纪念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感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一生。
首先,我们在纪念馆中了解到的,就是恽代英的各种生平事迹。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在学生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遗著编为《恽代英文集》等。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2009年恽代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然后,就是整个纪念馆的布置。整座纪念馆是一处两路两进的清代传统建筑,以“青年的楷模恽代英为主题,通过70多块展板。详细介绍了恽代英的生平和革命生涯。馆内一共放置了3座恽代英塑像。竖立在主展厅的恽代英全身像由恽代英的堂弟,著名艺术家恽圻苍所制,充分体现出恽代英的精神气质,塑像背景上还展示出周恩来为恽代英所作的题词“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其他两件塑像,则是截取了恽代英在黄埔军校和革命起义的两个场景进行创作。此外,在纪念馆中还放置了一个巨大的电子书,从恽代英个人,纪念馆,缅怀纪念,影视作品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参观者只要点击屏幕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并且进行互动,非常方便。
“有生一日,必须做事一日”,这句话是摘自1919年5月3日的恽代英日记,它挂在纪念馆的墙壁上,让我们透过时光,看到了那个手持书卷,神情平静,却饱含革命热情的青年。他把“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作为矢志不渝的信念,把家国情怀化作革命的磷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把恽代英作为我们的榜样,传承他的意志,继承他的精神,把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扎实得到学识修养相结合,承担社会责任,做好时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