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助力高质量发展”专项|千年镇海吼,新狮筑新梦

     【西北大学8月20日讯】(通讯员:侯琳慧)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县旧州,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相传为镇海啸、防止海水泛滥、祈福平安所铸的瑞兽,名曰“镇海吼”。1961年3月4日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7月,“古狮新梦”团队成员前往河北省沧州市开展了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制定规划与改造方案,探索将文物本体价值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为家乡的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尽一份力,践行现今社会所赋予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7月28日,新闻传播学院“古狮新梦”调研小分队启程,来到千年铁狮遗址,徒步而行,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心倾听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
       铁狮子重约31.5吨,铸造于公元953年长6.26米,高5.47米,宽2.98米,是中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铸铁狮子。它身躯高大,面朝南尾朝北,双眼圆睁,昂首挺胸,好似正疾走乍停,又仿佛阔步前进。清朝康乾两代帝王,都曾在“南巡”途中到此地驻足,一览狮王风采。然而自明代万历时期开始,受人为及自然因素影响,铁狮子陆续有了残损。先是尾掉,接着腹破,最严重的两次发生在清朝康熙初年和嘉庆年间,狂风让铁狮倒地,下颌、头部、莲盆先后脱落分离。因当时物力限制,不得不挖坑后扶起,导致铁狮半截“入土”,从而直接加速了狮足的腐蚀。“保护性破坏”的喟叹,既反映了时代科技水平的有限,又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担忧。

       
小分队成员在园区门口折返过程中随机采访了20个调研对象,有游客,有环卫工人,有纪念品售卖店员,调研对象类型多样,并集中获知了:园内避暑制冷和防寒保暖设施不足,不利于冬夏游客户外参观游览,展陈方式过去单调,不能让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深入其中感受狮城文化的建议。同时组内队员郭家琪同学也在参观结束后阐述了自己对于铁狮子旅游开发的看法。
       小分队成员也在狮城公园内随机采访了20位在公园内游玩的游客或市民,而综合他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更好维护铁狮子现状,不要再采用错误的保护方法对铁狮子进行无效甚至破坏性保护,同时应当加强对铁狮子这一城市名片的宣传。“

       我是从我父亲口中得知沧州铁狮子这处伟大的文化遗产的。”一位来自北京的小朋友告诉我们,他们专门乘坐火车来到沧州进行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他对铁狮子的历史悠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表示愿意将这个景点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然而,他也观察到铁狮子目前处于较为严重的损坏状态,认为需要进行修复工作。尽管如此,但他相信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存。
 
       团队通过实地观看、交流采访等调研方式,了解到沧州历史、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围绕“铁狮文化的吸引力与参观意愿”、“景区规划与配套设施体验情况”、“如何更好地推广'铁狮子'这一文化名片”等同相关工作人员、外地游客与本地市民进行对话交流。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后续将“铁狮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合进而开发乡村旅游提供素材来源,让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弘扬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文物本体的保护,价值保护,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古狮新梦”三下乡小分队    责任编辑:侯琳慧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4-08-28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