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学子探索山东笔文化,共筑非遗传承新篇章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度挖掘齐鲁文化底蕴、厚植人文根基。7月17日-7月19日,中石大石油工程学院匠魂寻新实践队奔赴东营市广饶县,展开了一场围绕齐笔文化的主题调研活动。
齐笔,因其发源于古代齐国(今山东省广饶县)而得名,作为中国四大名笔之一。齐笔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需经一百五十余道工序,制成的齐笔具有笔锋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软硬适度等特点,以用之刚柔、健劲耐用而享誉古今。
探秘齐笔非遗 领悟传统美韵
在中华齐笔研究馆,实践队员与齐笔非遗传承人郭明昌进行座谈交流。郭明昌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齐笔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程。同时,他告诉实践队员“齐笔之所以享有这么大的声誉,来源于齐笔工匠对于每道工序的精益求精”,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齐笔的魅力以及工匠们的执着追求。为解决齐笔的传承问题,郭明昌积极“传、帮、带”,陆续有年轻一些的学徒加入进来。
“希望年轻人在不耽误主要课程的情况下多多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关注那些正在没落的传统非遗”,郭明昌的教诲被实践队员们铭记于心,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尽己所能,为齐笔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拜访齐笔工匠 揭秘工艺精髓
实践队员还拜访了著名齐笔制作工匠马克玖,在交流中,马可玖热情地分享了自己在齐笔制作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他详细讲述了齐笔的悠久历史,从选料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如数家珍。他谈到,齐笔制作讲究“尖、齐、圆、健”四大标准,选料要精心,以黄鼠狼尾毛、羊毫、兔毫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近百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支合格的齐笔。
实践队成员们专注倾听,不时提问。有成员问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齐笔这一传统工艺的活力,马可玖表示“创新与传承并重是关键,既要坚守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结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下乡探寻齐笔 携手共话传承
北张淡村是齐笔制作的发源地和中心村之一,张淡联合党总支依托北张淡村党群服务中心,以传承齐笔非遗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古韵张淡·共富工坊”,吸纳周边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效解决贫困户、残疾人、家庭妇女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实践队员初到党群服务中心时,村委书记马洪涛热情的接待了实践队员,带领他们前往村史馆参观。
马洪涛表示北张淡村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实”产、学、研”一体的齐笔发展战略,以齐笔文化为契机,深耕文化沃土,深挖历史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手工艺潜力,做强“非遗+乡村产业”,带动村民技艺创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持续在加强保护利用、做好活态传承上贡献张淡力量。听到马书记的发言后,实践队员也衷心希望村里的齐笔产业能够更加蓬勃发展。
探访齐笔工厂 共赏创新之美
西营毛笔厂传承于齐笔世家,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通过采访西营毛笔厂厂长黄旭春先生,实践队员了解到,毛笔厂在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添现代元素,把齐笔生产从实用型转向工艺型、礼品行型,不断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研制开发了生肖纪念笔、高级礼品笔等笔种,并在笔杆设计、包装装潢上下功夫,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他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一切早已开始,次亦不是结束。往昔宜可承,来者尤可追。虽然实践已经结束,但是队员们宣传非遗的脚步不会停下。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非遗“火起来”“活起来”,才能不断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孙珑赫 来源:自创
发布时间:2024-08-2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