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追光】全龄共融互助实践之旅 2024年8月,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生组建了“全龄互助”实践团队,在宝带社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全龄共融互助实践之旅”项目,这次的实践旨在打破年龄的界限,编织起一张紧密相连的互助交流之网,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交流与互助中共同成长,营造积极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社区活动中心的一角,专门设立的学习辅导区域成为了孩子们知识成长的温馨港湾。志愿者们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对小朋友的进行辅导。对于那些在数学上遇到困惑的孩子,志愿者们会巧妙地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图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具体图像。

语文学习方面,志愿者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小朋友面对一篇作文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时,志愿者会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一起探讨如何组织文章结构、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还会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优秀的范文,分析其中的精彩之处,启发孩子们的写作灵感。
英语辅导过程中,志愿者通过有趣的英语游戏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语和听力。例如,开展英语单词接龙比赛,或者模拟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进行对话练习。
除了学科知识,志愿者们还十分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当发现小朋友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会耐心地提醒,教导他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对于那些容易粗心犯错的孩子,志愿者会和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引导他们养成检查和复核的好习惯。

知识经验的交流也成为了代际消除隔阂的有力手段。在社区的活动室内,学生志愿者们为老年人精心筹备的法治宣讲课堂气氛热烈。年轻的志愿者们经过充分准备,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生动且贴近生活的法律案例,为老人们普及法律知识。他们详细讲解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内容,比如在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应如何保留证据、向哪些部门投诉;在遗产继承部分,清晰说明了遗嘱的多种形式,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公证遗嘱等的法定要件,以及法定继承的顺序和份额分配原则;针对老年人容易遭遇的诈骗问题,志愿者们着重分析了常见的诈骗手段,如电话诈骗中冒充公检法或亲友诈骗、网络诈骗中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等,提醒老人们要保持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或警方联系。老人们专注倾听,神情认真,不时提出自身关切的问题,如遇到保健品诈骗后怎样挽回损失等,与年轻的志愿者积极互动,现场氛围活跃。
在生活经验分享会上,老人们讲述过去在物资匮乏年代如何勤俭节约、在艰苦工作环境中如何坚持和努力的历程。他们诚恳地志愿者和孩子们要珍惜当下衣食无忧、学习条件优越的美好生活,鼓励年轻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坚韧不拔。
我们还开展了“老小互助机制”,在“老小互助小组”中,孩子们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耐心,一步步地教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他们细致地讲解怎样解锁屏幕、如何打开浏览器浏览新闻,还手把手地指导老人如何通过社交软件与亲友进行视频通话。在孩子们的帮助下,老人们逐渐熟悉了这些新科技,能够轻松地与远方的亲人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时事动态,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老人们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积累多年的传统生活技能传授给孩子们。他们手把手地教孩子缝补衣物,让孩子们懂得珍惜一针一线,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传授种植花草的诀窍,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实用的技能,更培养了耐心和细心的品质。
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年轻人的知识和老年人的经验得以融合。老人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年轻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年轻人带来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也为老人们开拓了视野。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代际之间的距离,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转型,使得不同年龄层次在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及知识摄取渠道等维度呈现出鲜明的分野。于家庭内部,年龄的落差致使交流渐趋寡淡,共同话题日益稀缺。孩子沉浸于数字化的新潮世界,老人则怀恋过往的传统岁月,彼此难以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社区的公共空间里,活动参与呈现明显的年龄区隔。儿童活跃于充满现代元素的场所,老人则多聚于承载着回忆的角落。这种空间上的分离,无形之中加深了代际之间的陌生感与疏离感。
而我们这次的活动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对孩子的成绩辅导,法制宣讲活动和生活经验交流分享会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代际隔阂,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交流与互助中共同成长,在交流中增进感情,携手打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社区大家庭。
未来,这样的全龄共融互助活动将继续开展和创新,让社区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通讯员张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