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小土豆何以变身“金蛋蛋”:从救命粮到致富果的蜕变之路

小土豆何以变身“金蛋蛋”:从救命粮到致富果的蜕变之路
 
“曾经庄户人家种土豆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现在,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将剩余的土豆卖出去,额外赚些钱。”7月29日,在共青团榆林市委的帮助下,榆林市榆阳区旺兴家庭农场负责人万维林对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产业调研团的同学们讲述了马铃薯的蜕变故事。他提到,曾经不起眼的小土豆,如今已成为沙窝窝里的“金蛋蛋”
 
图为万维林为实践团展示马铃薯,俞雯祺供图
抓住“4+X”工程,推动马铃薯产业腾飞
榆林的马铃薯产业规模大、产量高、薯形好、品质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2023年,榆林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12万亩,总产量269万吨,总产值52亿元。
发展马铃薯产业是榆林市推动现代农业“4+X”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据实践团成员调研了解到,“4”包括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四大主导产业,而“X”则涉及红枣、小杂粮、中药材、草畜配套及肉牛奶牛等特色产业。
马铃薯作为榆林的重要特色产业,近年来备受关注。榆林市于2009年和2021年分别举办了第十一届和第二十三届中国马铃薯大会,“榆林马铃薯”品牌先后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新锐品牌和年度市场竞争力品牌等荣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多方协作,创新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
近20年来,榆林的马铃薯产业经历了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自动化种植管理与绿色种植相结合的发展过程。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榆林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推动了大规模农场和小农户的共同发展,为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陕西大地(种业)集团副总经理郝永康表示,公司在种子选育、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建设上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了从种子研发到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有效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面对现代农业的新趋势,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积极引入机械化种植模式,诸如自动耕地、播种和智慧程序农业平台。通过精准施水施肥和新型农业技术的协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同时优化了资源利用率。
 
图为郝永康为实践团讲解智慧程序农业平台  裴少桐供图
榆林市榆阳区旺兴家庭农场的万维林介绍,该农场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全面实施绿色防控,从种薯选择到收获,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从普通鲜食薯逐步向绿色高端鲜食薯转型。
 
图为绿色防控病虫害诱捕器  冯宇供图
拓宽销路,走向全球市场
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如何销售成为了关键。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通过与薯条加工企业签订合约,开展订单农业,使得马铃薯在地里便被收购,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
种植企业还丰富了马铃薯品种,向商业薯领域拓展,并与多家经销商签订了商业薯收购协议;在传统鲜食薯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销售到全国及东南亚国家。
政府政策支持、生产模式创新和销售渠道拓宽,使得小土豆成功转型为“金蛋蛋”。榆林农科院薯类研究所副所长汪奎表示,榆林的马铃薯产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希望当代农林类大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为国家农业建设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郝永康合照 俞雯祺供图
通讯员:曹航 焦紫阳 裴少桐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4-08-13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聊城大学药学院举办“对话医生:探索医学之路与人生规
  • 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挺膺担当·文旅繁
  • 朱村——革命火种照耀下的新时代乡村
  • 赴平邑统计局调研,为金银花产业筑基 ——“邑”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