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味”配方,促进大思政课“出新”更“走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7月中旬,长安大学“寻根革命文化圣地·讲好行走思政大课”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在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冯迪,团委书记杨帆、副教授沈秀芳的带领下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前往延安,先后参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多处红色遗址,聆听诸位名师行走的思政课,在实际调研中感受乡村和企业发展,为探索红色资源与大思政的融合路径,进一步发挥“大思政”教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贡献青春力量。
讲好科学大道理,保持思政“原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此次实践中,沈秀芳老师积极践行这一理念,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堂,带领实践队满怀崇敬踏入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南泥湾革命旧址大生产纪念馆、米家窑地下交通站、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众多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革命旧址。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参观和生动深刻的思政课现场教学,实践队队员们更加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队员们深刻了解到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的坚定信念;在南泥湾革命旧址的大生产纪念馆,队员们深度挖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在米家窑地下交通站,革命后代讲述的革命故事,更是让队员们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认识。通过“行走思政课”“场馆思政课”,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红色的种子,深刻理解了思政课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回应现实大问题,激发思政“情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践团队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回应现实问题,将思政理论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宜君旱作梯田,实践队围绕其发展现状展开了《触摸上帝的指纹》实践微调研活动,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梯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在甘泉豆腐干厂,《美水王粮》实践微调研活动让队员们关注到传统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此外,对红色资源利用现状的深入考察也引发了实践队的深度思索。在一些革命旧址,尽管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但在宣传推广和资源整合方面仍存在不足,致使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田野思政课”“微影思政课”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激发了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力量的决心。
把握时代大趋势,增添思政“新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此次实践活动紧密跟随时代步伐,队员们在重走革命路的特色实践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深度探寻大思政课的创新模式与深刻内涵。在延安,徐敏同学深情宣讲《宝塔山下的誓言》,以激昂的声音传递着信仰的力量;歌舞表演一展青春风采,尽情抒发对党和国家的挚爱;声情并茂的朗诵节目,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红色记忆。这不仅是一次精彩的文化展示,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借助《上兵伐谋》沙盘制作、《红色纽带》情报搜集、《火炬红闻》报纸制作、《一笔一刻》版画制作等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沉浸式了解到边区政府交际处的历史与文化,身临其境般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在复杂环境中的智勇与谋略。此次实践活动宛如一场生动的“舞台思政课”,又似一堂深刻的“实践思政课”,让队员们不仅用多元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革命精神,更深刻领悟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未来的道路点亮了信仰之光,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史如镜,鉴照峥嵘岁月;初心若炬,辉映复兴征程。实践队将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地“学”、深入地“思”、系统地“悟”、踏实地“干”,用好“三味”配方,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积极推动构建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与立体化融合的路径,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作者:李佳佳 陈玙婕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4-08-1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