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助力百千万:灯照湾区•侨首以待——广工学子赴江门蓬江助力非遗传承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李仰东先生学习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通讯员 梁艺桦 摄
为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宣传并传承发扬东艺宫灯优秀的文化底蕴,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灯”照湾区,“侨”首以待实践团深入江门,走访启明里,三十三墟街,五邑华侨博物馆,江门文化馆等地聆听侨乡故事。为更好传播宫灯历史与文化,7月29号下午实践团成员倍感荣幸来到江门市东艺宫灯博物馆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面对面采访交流。
据资料显示:东艺宫灯随南宋末代朝廷流入江门一带,南宋宫廷艺人、御师将宫灯制作技艺在江门传承发扬。2012年,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 100多年来,随着贸易发展和华侨迁徙存续到了世界各地,在海外华侨聚居地广泛使用。
李仰东先生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东艺宫灯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备料、开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在绢、玻璃上作画、上色,并固定、安装、结穗、挂饰、装灯。多年来,李仰东先生通过与学校及有关部门模向联系的方式,基本形成民间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数字化技术传承、开发利用传承、文化场馆传承等一套体系。实践团此次暑期三下乡之旅并未停留于表面浅薄的了解层面,成员们在调研期间通过线上发布江门居民采访调研问卷,累计收获有效问卷超过100份,预计在调研结束后期于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发布3篇相关推文,以及将调研期间拍摄素材剪辑成呼应实践主题的宣传片助力当地文旅事业新发展,同时成员们积极撰写若干篇新闻稿向各大媒体专栏投稿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活化发展。
“在江门东艺宫灯博物馆拍摄传承人李仰东先生的采访环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仰东先生一直致力于打造东艺宫灯非遗名片,他向我们展示了东艺宫灯的历史故事以及制作工艺,龙头、凤尾、独特的梅花标记等等,同时也在积极地呼吁年轻人创新融合,将现代潮流元素和传统的东艺宫灯手艺碰撞出火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厚重与传承的艰辛。”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灯”照湾区,“侨”首以待实践团成员梁艺桦在采访后的个人感悟说道。
心火不息,传承不止,工艺之精,寓意之深,岁月之长,皆为东艺宫灯的独特魅力。 每一盏点亮的东艺宫灯都能唤醒海外侨胞的乡愁,为他们带去故乡给予的温暖与慰藉。它不仅照亮了实践队对非遗技艺的追寻之旅,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紧急性。实际上在实践队深入调研之前,关于东艺宫灯的传播状况及其它相关细节并不广为人知。此次调研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收集问卷反馈丰富了东艺宫灯的知识库,助力以东艺宫灯为代表的江门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同时实践团成员们努力尝试探索更多元化的新兴传播途径助推侨乡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实践队期待能够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发挥跨专业合作优势,让东艺宫灯的光华洒满世界,共绘侨乡文化繁荣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