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女皇引领传承,宁大学子共探新径


川剧女皇引领传承,宁大学子共探新径
川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巴蜀文化这一公共符号的传承,拥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个性。
为了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川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2024年7月19日,经过宁波市教育博物馆的引荐,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童梦护航小分队有幸与“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女士展开专题访谈。

沈铁梅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沈福存乃京剧界名旦,母许道美则是川剧舞台名角。自幼,她便沐浴在戏曲艺术的深厚氛围中,耳濡目染,根基深厚。自1982年四川省启动“振兴川剧”计划以来,这一古老剧种在抢救保护、传承精髓、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焕发新生。沈铁梅作为这股浪潮中的佼佼者,频出佳作,不断在川剧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勇敢探索。1989年,她以《三祭江》、《凤仪亭》及《阖宫欢庆》三部力作初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之殊荣。2000年,沈铁梅凭借改编自曹禺经典的川剧现代剧目《金子》二度摘得梅花奖桂冠。至2011年,她主演的《李亚仙》,被誉为川剧领域的“茶花女”传奇,成就了其“三度问鼎”梅花奖的辉煌。岁月流转,沈铁梅被盛赞为“川剧女皇”,其声腔艺术独树一帜,既广纳博采又锐意创新,以“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独特魅力享誉国内外,成为川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标杆。

沈铁梅的川剧作品,被看作是“跳出川剧看川剧”,她在坚守川剧根脉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精准捕捉并满足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沈铁梅坦言,她对川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忠诚坚定不移。基于此,她的川剧创作与革新之路,始终根植于深厚的传承土壤之中:“敬畏传统,然后突破演绎,最后观众叫绝。”

据悉,作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沈铁梅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流传,代表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沉淀了中国人千年的心灵世界。”沈铁梅表示,全方位呈现中国传统戏曲的丰富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本次访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展开。
 
对话
实践队小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您曾呼吁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请问您对在各地教育博物馆举办中国戏曲展览有怎样的看法?
如果在全国的教育博物馆里来推广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话,是非常有意义且接地气的。教育和艺术是开智的,它们的结合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也可以加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实践队小记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戏剧与学校”合作,让川剧进校园方面,您持怎样的看法 ?
现在重庆一中就有一个沈铁梅课堂,在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去体会中国戏曲之美。前辈们传授的一些艺术思维,比如说抽象的、写意的、夸张的手法,都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学川剧就讲究“出人、出戏、出观众”。“出人”就是川剧的未来要有传承者,“出戏”就是要有好的作品,出观众就是要撒种子,给年轻的学子撒下艺术的种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我们川剧艺术。所以我认为“让川剧进校园”,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童梦护航小分队 来源: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童梦护航小分队
发布时间:2024-07-21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川北医学院研究生“筑梦医路”社会实践队探访苗族非遗
  • 追寻长征印记,共筑中国梦
  • 追寻长征印记,共筑中国梦
  • 2024年7月20日,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研究生们组成实践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追寻红色历史,传承非遗文化”三下乡实践活动
  •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