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研悟民情,乡村振兴谱新篇

实地调研悟民情,乡村振兴谱新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贡献力量。西安工程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安康市瀛湖镇,开展为期四天的“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
习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实践团依次前往瀛湖镇火星村党群服务中心、陕西安康鼓楼西街、安康瀛湖清泉村枇杷园、安康博物馆展开调研。在工作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三千六百亩的茶园,了解了安康非遗美食蒸面的制造工艺,品尝了香甜可口的枇杷,参观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安康博物馆。农产品的发展正积极带动着当地经济逐步提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当地统筹配置资源,多举措提升供给能力,全力以赴做好农产品增产保供。在政府的带领下,农业产业提质增效,“3+X”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多种农产品发展规模和产量逐年提升。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增效益至关重要。火星村作为全省有名的产茶基地,累计发展生态茶园3600亩,带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茶农的人均年收入。所以,实践团成员于2024年7月14日前往瀛湖镇火星村党群服务中心,深入了解富硒茶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在本次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火星村不断探索做好“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文章。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火星村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探索出一条“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茶区变景区”的发展路子。茶园的最适采摘季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茶园采用间作种植,为实现土地最大化利用,将茶树和黄豆同时种植,同时当地政府也促进城乡农产品来往循环,时刻关注农户脱贫返贫的问题,为更好的实现脱贫攻坚提供保证。
为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5日,实践团前往鼓楼西街深入调研非遗美食蒸面的发展历程,在马国庆蒸面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品尝非遗美食蒸面,参观了蒸面制造工艺。每一项非遗美食,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智慧。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下,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加光彩照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让后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团将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文化之光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7月16日,实践团队赴安康瀛湖对清泉村枇杷园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当地政府政府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和“南抓茶、北抓桑、东抓烤烟、枇杷鲜果抓环湖中央”的发展原则,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企业带动、基地示范、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不断延伸枇杷产业链,大力加工出枇杷蜜、枇杷花茶以及枇杷膏等一系列农产品,带动当地枇杷产业蓬勃发展,提升果农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7月17日,实践团来到了安康博物馆,以一幅画、一方鼎、一只碗为载体,走进了安康文化的历史深处,漫步于安康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穿过时空的阻隔,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此次实践活动使实践团受益匪浅,在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农村发展问题,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青年人与乡村振兴实现“双向奔赴”,相信广袤的土地定能成为希望的田野、展现更加动人的篇章。
 
作者:姚臣坤 来源:西安工程大学
发布时间:2024-07-20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红色记忆,光辉传承——探访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
  • 缅怀先烈,追寻足迹——探访瞿秋白纪念馆
  • 二师学子三下乡:童趣满盛夏,支教谱新篇
  • 赴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实践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