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留住“种地的人”
“现在就是一个劳动力的问题,主要是年轻人都不在村子里,上一辈的人都老了种不动,耕地就荒在那里了。”在位于吉安市泰和县桥头镇黄陂村,一个坐落在重山阻隔的大山里的村落,当地的书记罗慧珍正向江西农业大学“三下乡”大学生介绍土地撂荒情况。
2024年7月13日,江西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土地撂荒探秘队的实践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半。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村子——毛家村。据了解,毛家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耕作人口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并且毛家村地处山地丘陵,土地破碎起伏,灌溉水源以冷水为主,土地肥力不强,往年产量不高,常常受限于自然条件例如野猪侵袭和连绵降雨的影响。然而就我们调研得知,在这种条件下,土地撂荒数寥寥无几,这反差极大的情况如何产生的呢?
带着以上疑惑,团队成员到达毛家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支书了解大致情况,村干部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成员实地走访。
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见天气炎热,招待团队成员去他们家休息,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对桥头镇毛家村的土地撂荒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热心的王奶奶邀请队员们去她家中休息,在交谈的过程中,王奶奶激动地表示:“现在的政府好啊,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尽力帮我去解决,哪里需要沟渠啊就帮我们挖,哪里要修地就帮我们修,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同时,一旁的刘爷爷深表赞同,政府这几年的工作做到了划分四类田,因地制宜、切切实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地里粮食多了,兜里钱包鼓了,这才是稳稳的幸福。同时在此也希望政府能够再发力解决困扰百姓的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和野猪侵袭农作物等问题,。
桥头镇肖端金部长介绍,针对土地撂荒整治上:一方面乡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产业落地桥头镇将更多的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在工作闲暇之余兼顾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乡镇也在培养育“秧基地”,大力推动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具有山区特色的林下经济,极大地丰富农业生产的种类和结构,为农民创收广开源。同时根据现实情况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减少土地撂荒现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在我们心中不再是空泛的文字,农民用汗水浇灌出的稻谷,是对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振兴乡村,留住“种地的人”,让希望的种子在大地生根发芽。
作者:毛芮妍
联系方式:15180375945
电子邮箱:
3379344997@qq.com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方志敏大道1101号江西农业大学
邮编:3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