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鲁笔:以笔兴业,以笔铸魂,助力乡村振兴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起源于东汉的阴平毛笔,108道工序只为做好一支笔,阴平鲁笔传承千年熠熠生辉。为充分了解阴平鲁笔的历史以及鲁笔产业为乡村振兴做出的卓越贡献,2024年2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暖冬走基层,聚力正当时”实践队来到了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的山东鲁笔博物馆进行参观走访。
据负责人介绍,阴平鲁笔起源于汉代,从隋唐、宋元历代传承,早期均为家庭作坊。1967年,在峄城区阴平镇建立枣庄毛笔厂,实现规模化生产。2015年毛笔制作工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0月,建设鲁笔博物馆。近年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峄城区阴平镇以发展鲁笔特色文化产业为抓手,发掘深厚鲁笔文化底蕴,着力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毛笔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进鲁笔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条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创新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为乡村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
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阴平毛笔注入新的活力,政相关负责人通过定期组织书画展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书法笔会、画家采风、楹联大赛、书画展、书法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非遗展示等一系列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为书法爱好者搭建展示成果、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游客体验、感受和认知非遗文化魅力,实现旅游产业和毛笔文化的巧妙融合。
除此之外,在毛笔产业方面,鲁笔博物馆年生产毛笔400余万支,毛笔种类达300余种,年产值5600余万元,年利税600余万,吸纳残疾人、脱贫群众等特殊群体30余人就业,既增加了困难群体收入,也实现了鲁笔传统制作的技艺传承,拓宽非遗嵌入乡村振兴的渠道,拓展非遗传承的“版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以“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此次参观走访,实践队员们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到了鲁笔博物馆的历史,大家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对毛笔制作的非遗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更加提升了文化自信,并励志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撰稿人:刘历源
队伍:“暖冬走基层,聚力正当时”实践队
指导老师:刘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