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文奇:公而忘私默默无闻的老干部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曾说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于是,这就有了后来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工程解决了北方吃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移民为这一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陌生的地方。他们铸造了具有强有力的移民精神: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其中,有一位公而忘私,默默无闻的移民老干部穆文奇,他为移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我们采访他时,他的容颜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却散发出一种智慧的光芒。当我们向他表达了对移民故事的渴望时,他的眼中闪烁着一丝熟悉而又深情的光芒。穆老爷子靠在沙发上,回忆起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他的声音柔和而富有磁性,仿佛一股暖流轻轻拂过耳畔。他开始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着那段艰难的移民之路。
他们来到大柴湖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一片芦苇荡遮天蔽日。为了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他们毫不畏惧地砍伐,每一根芦苇仿佛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汗水凝结成了斧头的铿锵声,一寸寸的前进,一刀一刀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然而,艰难的生存环境并未戛然而止。他们勉强填饱肚子的食物,常常是那些被浸泡过水的发霉小麦。虽然这种食物不符合健康标准,但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如同小麦一样,经历了水淹,发霉,但依然坚韧地生存下来。这种无奈的食物成为他们努力的象征,他们为了家人能够吃饱肚子,甘愿忍受酸涩的口感,用微弱的光亮点燃了希望的火焰。不幸的日子终将过去。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了一片沃田,一座温暖的房子,以及后代的安稳。
       有人曾问过穆老爷子:“为了南水北调,当初全家从河南迁过来,受这么多苦,值得吗?”他说:“值得。因为这项工程,库区几十万人搬迁了,可是通水后,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沿线城市多少人能够吃到我们的水?我看到新闻里说,会有1亿多人受益。对比这两个数字,就明白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最初出自于《孟子·告子下》,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水源的同时,应该铭记那些为我们提供水源的人们。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水利工程。为了实现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调配,无数人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南水北调的建设中。这些移民们来自沿线地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和生活,踏上了艰辛的迁徙之路。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离不开无数移民的无私付出和辛勤努力。
    “志之所趋,无远弗屈,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采访移民村庄大柴湖,只是我们移民文化研究迈出的第一步,后面的探寻之路更加崎岖,任务也更加艰巨。但我们将常怀敬畏之心,勇挑担当之贵,不惧困难,不负重托,深挖移民文化宝藏,讲好移民故事,以激励广大青少年在新征程上蹲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谱写新时代更加灿烂美好的华彩乐章。
 
时间:2023-09-02 作者:黎慧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薪火燃不息,青年进不止
  • 为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进一步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8月23日至25日,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社会实践队伍——秦渭红色基因寻访
  • 09-03
  • 暑期社会实践 以翁源兰花二三产业融合为依托,助推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