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央苏区精神,探寻闽北发展新动能——厦门大学“材谱乡篇”社会实践队赴闽北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北地区的足迹,学习闽北地区实现脱贫伟大成就的经验,思考闽北地区乡村振兴道路,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组建“材谱乡篇”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闽北开展调研。
    7月30日至8月5日,实践队在材料学院辅导员林锦昊的带领下,赴南平市浦城县、武夷山市、光泽县开展“赓续中央苏区精神,探寻闽北发展新动能”调研活动,从红色资源、农旅融合、产业创新、文化自信四个维度探寻闽北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
 
红色资源推动振兴
    闽北地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繁荣发展还是以廖俊波同志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伟大政绩。这片土地上赓续着红色血脉与为民初心,在新时代激励着闽北人民踔厉奋发,再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烽烟早已褪去,但革命老区从未老去。革命烈士纪念碑写下了浦城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反动统治的事迹。实践队献上数朵菊花,追忆他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浦城县中央苏区纪念馆和光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见证了闽北人民为谋求民族独立的峥嵘岁月。大厅上的画片、桌上的马灯,将当年红色苏区的革命风貎向我们娓娓道来。在廖俊波家风家教展示馆中,实践队员们不仅通过从廖俊波同志的处世之理、从政之律、敬业之要感悟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大道理,更在追忆他毕生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光泽县崇仁乡共青村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共青团命名的村落的红色初心,实践队在此重温入团誓词,上一节团课,唱一首团歌,在稻田的映照下,共青团员的初心使命更加熠熠生辉。此外,实践队联合仙阳镇团委开展“童心向党,薪火相传”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党史学习、科学实验启蒙、推广普通话等活动,培育小朋友们拓宽科学视野,构筑立体思维,厚植家国情怀。

    闽北是一片红色沃土,其红色基因也在新时代不断发光发热。实践队员们在红色历史中感悟家国情怀,坚定为民初心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牢记使命,挺膺担当,在闽北党史的指引下争当新时代先锋栋梁。
 
农旅融合促进振兴
    闽北地区位处闽江源头,地形上以“八山一水一分田”为主要特征,在发展农业上更多以多元化发展作为主导方向,其中的主要代表是打造“农文旅”品牌,即农业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水文化、稻文化等与闽北独特的地形与特色农业结合,打造闽北农文旅,是闽北乡村振兴的一条独特道路。

    浦城县仙阳镇阳墩村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大数据监控系统维护稻田资源,将“稻田文旅”的画卷徐徐铺开。利用卫星技术在麒麟畈万亩良田中题字,夯实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粮食根基,更题下了“渠田米上谱新篇”的多元发展,稻田景观的建设和稻文化的宣传极大推动了仙阳的农旅发展。在“水美文旅”的代表寨里镇百石村,肖家坑水库充分利用北溪水资源,在维持四季居民用水的同时,充分保障中下游产业稳定发展作为“水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旅游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必然能够走出一条“流金溢彩”的道路。调研结束后,实践队与当地干部们展开座谈,在“一村一品”建设、“农文旅”三位一体等品牌的打造上,他们用亲身经历为实践队讲述传统农业转型多元融合的现代农业的仙阳道路。
    如今老区处处青山环绕、绿水长流,无山不成诗,无水不成歌,无村不成景。闽北人民依托地形优势打造特色景观,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未来,闽北人民有能力在更广阔的乡田里谱写新的乡村篇章,把农旅融合做大做强。
 
科技产业赋能振兴
    闽北地区脱贫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乡村振兴的新议题上,可持续发展被提上日程。用科技产业创新动力赋能乡村农业转型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是实现闽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茶叶是武夷山脉下的主要农作物。实践队前往武夷星有限公司探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武夷星深耕企业文化、深挖技术创新,打造研究型、技能型、实践型“三型”合一的创新团队组织。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实践队探寻因茶致富因茶新业的秘诀,发现科技特派员制度和茶文化品牌打造是武夷山脉吸引全国各地人民前来的重要原因。未来,武夷人民需要把茶文章写在闽北地区的田野大地上,打造好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支柱企业。

    实践队来到小密包酒文化博览园调研水稻的增值产品“包酒”,水稻是闽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其附加值打造是未来水稻的发展方向。浦城人民为提高家乡知名度而打造“小密”品牌,集约劳动力做好家乡产业特色,走在产业前列。武夷绿园蔬菜合作社通过信息、技术、培训等给予贫困户支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稳定蔬菜供给,成为闽北的“绿色基地”。绿康生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微生物智能制造,为实践队员们见证了其专注产品设计兽药原料药,抢夺技术高地,促进攻坚克难。此外,公司紧跟时代发展方向,在增强产品质量的把关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客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泽汇渔业(光泽)有限公司,实践队员们在座谈会中了解到,公司以活鳗养殖作为主要项目,引入循环水系统,用科技赋能渔业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活鳗养殖的经济成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北溪村的中下游水资源,促进水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闽北地区科技型企业致力于打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发展氛围,将产业创新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企业文化,推动闽北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自信助力振兴
    闽北地区是朱子理学文化的摇篮,在理学文化的推广上闽北人民先后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而商周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地形因素影响,闽北地区在公元前定居人口较少,对这段历史的考证研究较少。弘扬理学文化,挖掘商周文化,是闽北地区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理学文化,格物致知。实践队前往五夫镇和朱熹园调研朱子理学文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子的一生集儒学于大成、孕理学之水土。在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真德秀的故居里,实践队在力正明学的文化氛围中感叹真德秀以弘扬理学为己任的信念。闽北人民在传播理学文化的同时,重视文物保护,打造乡村文旅品牌、优化研学线路,推动朱子理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谱写文化振兴新篇。商周荣光,池湖沧桑。实践队在池湖商周文化遗址展开调研,这是一个将福建的文明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的文化瑰宝,但至今未开发区域仍在多数,对于推广商周文化,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及考古爱好者前来具有巨大潜力。实践队来到殿基村马道坪遗址,即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在一把洛阳铲和数片陶片中透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认识到材料学科与历史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及该基地的考古宣传对讲好殿基村故事的关键作用。
    文化底蕴是闽北地区的精神财富。闽北人民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闽北文化。实践队员沉醉于博大精深的朱子理学文化与商周文化,共振于闽北地区的人杰地灵,更惊叹于闽北人民对文化遗址的重视与保护。

    闽山闽水物华新,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中央苏区精神的感召下,在科技企业助力下,闽北人们用新时代的画笔奋力谱写农旅新篇章,在文化传承中开创新局面,在扎实基础中勇攀闽北发展新高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闽北人民数十年里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脱贫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而在乡村振兴的新道路上,闽北地区有更多的对策去实现人民的愿望图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闽北答卷。
    实践队在本次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闽北地区伟大变革的魅力,欣赏到闽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些伟大成就激励着全体队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到认真“学”、主动“思”、勇于“践”、反复“悟”,以实际行动勇担乡村振兴大任。
时间:2023-08-28 作者:郭城 来源:原创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