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子三下乡:拜访农家作坊,共见菜籽颗粒成油
收获是秋天的代名词,却也可以因为油菜而成为夏日的惊喜。2023年7月2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渝见美好生活,探寻时代风貌”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探寻农家绿色有机作物的制作过程,观察团成员前往当地家庭菜籽油作坊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图为观察团成员与作坊阿姨交流菜籽油的制作过程。 孙艳 邹卓吕 摄 还未到达菜籽油作坊时,我们已被菜籽油浓郁的香味吸引,在香气的带领下,我们闻香而至。在与负责榨油的阿姨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菜籽出油率在30%-40%,传统的榨油是通过物理方式压榨,离心分离,而工业的榨油主要依靠各类大型机器。而这个家庭作坊结合了传统与工业榨油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在清楚的看到制作菜籽油过程中,领悟传统与现代农业的文化底蕴。榨油以及等待榨油的人围在一起,在等待的过程中唠唠家常,好生快乐。 在聊天的过程中,阿姨还提到油菜不仅可以用来榨油、作饲料,油菜籽壳在许多地方作为传统的燃料使用同时用作田间肥料 。通过了解才知道,在这民风质朴的丁市镇,很多家庭作坊都是自给自足,他们以家庭为中心,运用当地特色满足自身需求。本次调研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青年认识榨油工艺,走进农业,了解农业,并且在此基础上感受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并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图为作坊阿姨用机器高温烘炒菜籽。 邹卓吕 孙艳 摄
学习榨油工艺,用心感悟匠人魅力,再把菜籽榨成菜籽油,将其带回家为家人做一顿美食,将会是我带给他们独一无二的礼物。我们用新榨的菜籽油,制作各类美食,听食物在锅里发出“噗嗤噗嗤”的声音;闻食物和菜籽油碰撞的香味,飘香千里;看食物被油炸后金黄金黄的颜色;尝食物最真实的味道,品味农家绿色有机物之乐趣。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散落在我国各地的农耕遗珍,是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文明瑰宝。它们不仅使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得以传承,还因时因地制宜地不断完善,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成为农耕文明的活态载体。
图为菜籽出油过程。中国青年网 邹卓吕 孙艳 摄
而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在如此酷热难耐的夏日,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质朴的选择,阐释纯真的职业精神。同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劳动者挥汗如雨,头顶烈日,身处高空作业,在街头经受“烤”验……他们是交通警察,是农民工兄弟,是高楼清洗工……一个个随处可见的“高温劳动者”,定格下这个夏天一幅幅感人的画卷。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是对“爱岗敬业”价值观的最好诠释。阳光很烈,你们很美。 高温下依然在辛勤劳作的人们让人感动,同时也带给我们启示:每个人都是社会劳动中的一份子,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自觉努力将这种尊重和热爱融入日常,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懂得坚守背后的力量,从而能够关注关爱他们,让他们在高温下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清凉” 。
菜籽油以其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被大多数人喜爱,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感悟分享,大家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用菜籽油制作各种美食,并且感受来自菜籽油的浓郁味道。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对这种特色食用油拥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讯员 邹卓吕 孙艳)
图:
邹卓吕 孙艳 文:
邹卓吕 孙艳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渝见美好生活,探寻时代风貌”发展成就观察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