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茗祁红高香,探乡村振兴之路

品一茗祁红高香,探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 李玉屏 王灿琦 马萍萍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品一茗祁红高香,探乡村振兴奥秘”国情考察队于2023年7月15日至20日在黄山市祁门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工厂和人民群众之间,旨在了解祁门红茶的前世今生以及祁门县独特乡村振兴之路的经验。
创新活力源,老树发新枝
祁门红茶是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柱。当地有十几家茶叶加工厂,既有国字号企业,又有大型私企,也有小型家庭式作坊。他们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祁门红茶的产业板块。同学们通过对当地祁门红茶集团负责人任仲滋先生的采访,发现:现在祁门人正积极拓宽思路,在之前的基础上,不仅继续改良之前的红茶口感,而且还创造性的发明了新的口味,有“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之说。以前祁门红茶主要是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在国内的销量并不是很好,现在祁门人打算国内国外两手抓,不仅要强外出口,还要强内销,利用5G技术打造国内第一条加工一体化茶叶生产线,实现茶叶生产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将祁红高香飘入千家万户,让祁门红茶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祁红文化,探乡村振兴之魂
祁门自清朝末年就开始种植加工红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老百姓大多以茶为生,茶文化已浸润入当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条阊江穿城而过,梅南渡是江上的重要渡口。当地老人介绍道:“来到梅南渡,万事没难度。”一句古语道出了祁门人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祁门红茶就是从这个渡口走出这片山水,进而走出国门。旁边就是祁门红茶改良老茶厂。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祁门这里走出了好几位茶叶大师,吴觉农,庄晚芳,胡浩川等蜚声海外,将中国茶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享誉全球。祁门红茶初制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步。在吴觉农,庄晚芳等大师的带领下,平里县的制茶技艺有了非常大的突破,采取了机械化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师们发明了揉捻机并对其进行了不断升级改造,从最初的一桶茶揉捻到两桶茶同时揉捻再到三桶,后又引进了德国和苏联先进的机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速度。通过对老一辈匠人不断创新,矢志不渝精神的学习,使同学们获益良多,感触颇深。

科教才能振国,实干才能兴邦
当代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通过与当地青年企业家郑海刚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了郑海刚先生返乡创业的故事。一旁的政府工作人员胡志勇说“郑总呢,真的是一个新时代的一个新农人。他就是那种一心扑在这个上面,现在仍然还坚持每年自己去给那个茶园除草,十分热爱。他是真正纯粹意向,就是要踏踏实实的把这个事情做好,做深做细。”从郑海刚先生的身上,,作为新农人,不仅创造了幸福生活,实现了人生价值,更是助力了周边农业发展。青年大学生村干部聂泽丽介绍道:“现在县政府正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引进现进制茶工艺,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完善工薪制度,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外,县政府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保障民生,提高教育水平,积极与高校联系,推进支教工作的进行。”

心有笃守,才能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在
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号召着新青年要有新的担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便是当代新青年应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从祁门县的乡村振兴之路之中,同学们看到了中国乡村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村山更绿,水更青,人民脸上的笑容会更加灿烂。中国的乡村事业鼓舞着同学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勇担使命,立足时代浪潮!

 
                 
                                      
时间:2023-08-18 作者:李玉屏 王灿琦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黄山市祁门县平里镇暑期三下乡实践团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保护生态环境,滁院学子赴琅琊山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活
  • 基层连线,共赴曙光
  •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农村养老模式调研,探索未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