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子三下乡:岗位体验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大学这个社会预备役里,与社会衔接的最后三年,对于职业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实际,为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发出属于当代青年的光与热,我们迎来一次特殊的岗位体验。
坐落于青州庙子镇的北崔崖风景区,不同于隔壁杨集的年轻商业化,在这里工作的多是子女外出务工的老年人,高温工作环境,不适宜老年人的工作力度,为了体验大山风景区最原始,最日常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了了解信息闭塞的原始大山的最真实的情况,我们开始了此次三下乡活动。
前期准备工作
7月6日,为加强成员交流和认识,以便开展后续发展工作,会上队长就本次实践活动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并强调了本次三下乡的根本目的和实际意义。完成三下乡活动准备:准备队服,确定交通车辆、住宿、制作横幅、队旗、常用应急药品购买等等,做好高温、洪涝灾害等应急培训工作。
6号下午,全体准备完毕,队长清点物品,并动员队员情绪。
前往北崔崖。
其实从百度上你可以切切实实搜到北崔崖,百科上描写:“此地为位于鲁中山区腹地,具有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是自然生态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地区之一。”但你只有真正踏上北崔崖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这里的能量。
7号早上,我们从学校出发,历时一小时二十三分钟,大巴停在北崔崖风景区的停车场,已经不再使用的村委楼成了我们的临时停住地,在和当地村委合照寒暄后,开始了为期七天的北崔崖生活。
与城市里的最大区别就是静,十分安静的区域,偶尔有几声漂流的尖叫惊不起一只鸟雀。北崔崖的山景是绵延慷慨的,景区售票处外便有相当可观的水景,或许有时树荫底下乘凉向下看去,水底的游鱼掠过水草,向深潭游去。
岗位体验开始
景区体验的岗位里,北崔崖特色的漂流必须得讲讲。
检票后,沿着河床往上走,经过木桥穿过苔藓层,漂流地就在大坡上面。
乘坐皮划艇,记得穿好救生衣,水流冲击下,一场清凉的漂流记开始上演。
北崔崖的漂流河道是透明的,漂下去山景一览无余。山里的风是清净的,更何况在风如此出名的青州。
小心衣服会被水浪弄湿,层级交接出,有心的高低差,激起飞沫,惊叫声和欢乐的喊声,顺河道漂流而下。
岗位设置在漂流检票处,我们负责监督游客穿救生衣,听着木桥的脚踏声,在青州的风里再坐一次漂流... ...
第二个岗位设置在 门口,作为整个景区旅游的出发地,北崔崖一共设置了两个门共出入。
大门靠近停车场,是正规的出入地,但为了防止有人逃票,北崔崖未封起来的侧门也设置了岗位。
笔者第一天加入了侧门大姨的岗班,一壶水,一个扇子,无聊时和路过的村民闲聊两句,这就是大姨每天的生活。
这次岗位体验,也许最让笔者有感悟的人便是这位看门的大姨了,她很爽朗,也知道景区哪里有最合适的地方,“吃饭去这个姨的家。”“拿杯子来我给你倒点豆汤。”这种细微的话并不像一个带新人上岗的大姨,她自带的热心肠反而让笔者觉得回到了小时候呆过的村子,像是每天和爷爷撒野回来会在门口乘凉的,爷爷认识的朋友。
从土地来,回到土地去,笔者想,这大概是这一趟旅程体悟到的最深沉地东西。
笔者确实生活在更发达更开放地地方,但又何尝不为这样日常简单地生活感到幸福呢?会辛苦吗?会辛苦,但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发出的段子一样,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怀是不会因为钢筋水泥而放弃的。
文明建立在冷漠的化工业制品上,但更底下的支撑是依旧热忱的土地。

 
时间:2023-08-13 作者:格物书院——筑巢引凤,助力乡村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走进四川成都拜访涂伯毅老人
  • 走进四川成都拜访涂伯毅老人
  • 为深入学习领会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体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 08-13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为感悟抗美援朝时期的峥嵘岁月,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的英雄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及南京中医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