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志愿者三下乡:匠与艺,红安刺绣里的传承

  本网讯(陶飞亚 刘瑞玥 汪正宇)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的号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湖北工业大学“希望家园”红安县八里湾镇陶家田村暑期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于7月24日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红安非遗刺绣课堂。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对红安刺绣的了解,志愿者们联系当地村委会于周末共同前往红安绣活研学培训班和红安绣活传承中心,拜访了当地非遗绣活传承人——刘寿仙,切身感受到了红安绣活的独特魅力。走进红安绣活研学培训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优秀刺绣作品:董必武、李先念的绣画、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
据传承人刘寿仙介绍,红安绣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为了这门技艺有更多人去了解,每年都会开设有关刺绣培训课程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志愿者们有幸观看了传承人刘寿仙的刺绣全过程,纳底、穿针、引线,一根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在手里灵活地舞动,经过刘寿仙的加工,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跃然指尖,寓意着吉祥与幸福。
  在红安绣活传承中心里,琳琅满目的刺绣样板,五颜六色、垂髫而下的绣线。十二生肖、花草鸟兽、人物肖像……刺绣主题丰富多样,形象栩栩如生。展厅里呈现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了一方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世代相传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根银针,一束束彩线,在方寸之地的绣面上,绘出了天地人间。通过这次学习,志愿者们对红安刺绣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课程教授的内容有了更精确的把控。
  此外,志愿者们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以及与非遗传承人刘寿仙的亲切交谈,并根据红安绣活的基础知识,拟定出了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志愿者老师们走访入户,了解学生以及家长对当地刺绣文化以及红安本土历史的了解程度,并根据问卷的回答情况,合理规划课程板块,开展红安绣活系列课程。
  玉女飞针巧引线,乾坤绣在方寸间。在课程的开始,志愿者老师用图片展示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刺绣的起源以及粤、蜀、苏、湘四大刺绣的特点:苏绣图案秀丽、色彩清雅;湘绣生动逼真、绣品如画;粤绣潮绣精良、用线多样;蜀绣精湛细腻、绣法灵活。但红安刺绣不同于这四大名绣,红安绣活的艺术特征是“手随心来,具象升华”,尤其是构图与配色,不拘泥于任何艺术形式。在同学们建立了对刺绣的基本概念之后,志愿者老师播放了一段自制的红安绣活小短片,让同学们以志愿者老师们的镜头为眼,跟随老师的步伐、迈入红安绣活的大门,探访红安绣活传承基地,了解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带领同学们以笔代针,以纸代绣布,挥舞笔墨,将红安的历史文化建筑以及传统刺绣纹样刻画在充满无限可能的白纸上。随着绘画的进行,在同学们的画纸上可以看见一座又一座红安历史建筑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传统刺绣纹样跃然纸上,代表着和气的荷花;象征着富贵的牡丹;寓意着消灾避邪的五毒;彰显着祥瑞的神兽。这些图案无不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将在白纸上创作的纹样与建筑图案裁剪下来,粘贴在老师提前准备的扇面上,用来模拟刺绣的过程。课堂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从同学们的眼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红安历史文化的喜爱和尊崇,文化自信也在他们坚定的一笔一划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流露出来,仿佛在说”我骄傲,我是红安人!

 
时间:2023-08-13 作者:陶飞亚 刘瑞玥 汪正宇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走进四川成都拜访涂伯毅老人
  • 走进四川成都拜访涂伯毅老人
  • 为深入学习领会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体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将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 08-13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 为感悟抗美援朝时期的峥嵘岁月,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的英雄精神,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及南京中医
  •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