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不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头破血流也难抢到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金的……
当这段话在80后中流传开来,他们的种种尴尬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既无奈又幽默的表现方式。然而,生活无法娱乐,当这些困境真正摆到80后面前,他们能否绕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险滩暗礁,自信而踏实地前行?
2008年4月的一个下午,家住成都市罗浮世家的梁贵友下班回到家中后,发现女儿无力地躺在客厅沙发上。联想到她今天称自己感冒请假不上班的事,梁贵友上前把女儿扶起送往医院“看感冒”。入院后,经医生详细询问,梁静终于说出了真相:根本不是感冒,3月31日晚上10点多钟,她在家里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将2ml百草枯稀释成4ml后注入了自己体内!
4月15日清晨,24岁的梁静经过14天的抢救后,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护士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原来,梁静去年8月因为没通过医学检验职称考试被医院从正式员工降成了实习员工,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元钱的工资。她一直为此闷闷不乐。而3月31日那天,梁静又因为一些小事故,被领导斥责了三次。在极端的压抑与痛苦中,她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梁静的悲剧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好累”的年轻女孩。这样的压力,在一些年长的人看来似乎并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他们将无法承受压力的80后称为了“草莓一代”:外表光鲜,一碰就烂。在梁静事件中,许多人再一次对80后的抗打击能力表示出担忧。究竟是社会对于80后太苛刻?还是80后真的就是“草莓一代”呢?本报推出“80后的困惑”系列报道,将从工作、爱情、成家、立业、奋斗等各个方面详细剖析80后,为读者呈现真实的80后,也为有80后的家庭提供些许可参考的例子。
80后之现状篇
“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这是一句流行在“80后”圈子中的话,也道出了部分刚刚踏入社会的“80后”的生活状态。面对梁静自杀事件,记者采访了三位80后,详细了解他们各自的生活工作状态。
80后当主任不满80后的工作
贺强男生于1982年
职业:某知名医院信息科业务主任
月收入:3500
“你是否认为80正好赶上了工作特别难找的时期?”当记者将这样的问题抛向贺强,他如是回答:“不难找,找不到是因为他们缺乏自知之明。”显然在他看来,一些80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我自己是从软件维护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高级应用工程师、业务主任一步步走过来的,工作压力是大,但是,只有经过了这些压力,人才会有成长。但现在很多人很浮躁,动不动就想一步登天,怎么可能呢?”他认为除了部分优秀者,很多80后都让人非常不放心,普遍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工作虽然成功,但在感情上,贺强还是一片空白,“我接触过一些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但她们的任性、娇气很难让我下决心一起牵手走过未来的人生。”
他认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感情中的不成熟,都是80后的一大问题,“6个大人疼一个小孩儿,娇惯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
80后大学生高成本低回报
高丽女生于1983年
职务:某小学语文教师
月收入:1500
在寻找合适工作的过程中,高小姐经历了一些挫折,有一次,她将自己的研究生学历的简历递给某招工单位,对方“晃了一眼封面就扔出来了。他们对80后有偏见。”对此,高小姐有些不平地表示,“80后其实是很有想法的,也不缺乏前辈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但是这些需要在工作中去证明,而我们往往就是缺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她告诉记者,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并不是非常满意,但“读了19年书,花了家里几万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毕业就失业,实在无法面对自己和父母。”
此外,由于和男友感情稳定,她准备在一年左右结婚,而父母无法在经济上给予太多的支持,“他们只能帮我们给首付,我们要自己解决婚礼和月供,我们只要求普通档次婚礼和一套80平米左右的房子,就是这样,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算,我们一个月至少要存下4000块钱!压力太大了。”
80后当妈妈你准备好了吗?
杨春女生于1982年
职务:某公司文员
月收入:1200
杨春毕业于某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小公司当起了文员。在大学,她连续三年获得校级奖学金,是有名的才女。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父母又在农村,没有任何人脉资源,独自一人在成都打拼的她,有些无奈地接受了现在的工作。“我要生活,而且还有一笔大学时的助学贷款要还,环境逼得我无法从长计议!”
前年,杨春结了婚,随后生下了一个女孩,目前,她最感到焦虑的便是无法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肯定舍不得把她留在乡下,但是带在身边,我确实很劳累。”杨春考虑孩子满两岁半后将她送进幼儿园,但是一番打听之后,她感到压力巨大,“一个最普通的幼儿园一年都要2000建院费!小孩一个月的衣食住行已经很花钱了,我们经济上实在难以承受。”说到这里,她表情有些迷茫,“也许我们还没有做父母的条件……”
80后之专家篇
不是太多压力,而是太多压抑
四川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心理专家李健副教授:社会竞争格局发生多样变化,在家庭以外,竞争激烈的社会中“80后”不再是宠儿,生存压力使得他们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80后必须接受现实。
“60后”:虽然从苦日子走过来,但运气也最好——读大学不用掏腰包、从学校出来工作包分配、工作后又包住房,享受着许多优越的社会资源。从小受教育的方式以服从和默默付出为主线,个性宣扬度很小。而今,“60后”绝大多数人都已事业、家庭有成,成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掌控者,他们的重点需求已不是考虑为饭碗而奔波,精神需求和享受才是他们生活的重点。
“70后”:受两种时代文化冲击,虽然坚韧力不如“60后”,但“70后”生存竞争压力较小,正遇到对大学生需求较大的时代,职场压力趋于中流。家庭成员结构多元化,通常都有兄弟姐妹,集体生活带来适应规则的能力,价值观成复合型发展。
“8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生活娱乐方式常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规则感不强,自我价值体现呈一种超前体现形态,充满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同时,对抗力偏低,属于优点和缺点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类型。随着职场多样化,缺少社会转型经验和适应方式能力的他们内心冲击感呈多元化延深,易产生恐慌感、职业枯竭感、疲劳感。加之目前的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学知识层面,对“80后”没有起到明显的转化效果。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要么是冲动而为,要么是压抑观望。因此,“80后”不是太多压力,而是太多压抑,心理问题往往出在他们欠缺有效的应对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寻找、并建立一套社会支持系统:大的方面,可以寻求医院、志愿者团体、工作单位的帮助;小的方面,遇到压力时,尽量和朋友、家人沟通;在个人层面,要努力做到“淡定”、“从容”,并找对自己的生活方式。